李淑斌 扎根深山搞科研
在晋宁宝峰深山,有一个专门研究中国月季遗传育种的科研团队。作为团队负责人,近5年来,月季遗传育种专家李淑斌带领着他的大学生团队,在月季种质资源保护、重要性状基因定位、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选育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研究进展,从国内外收集了1000份种质资源。
在宝峰基地,他和团队每年杂交育种收获的种子有20万粒,育种规模相当于国际上中等规模育种公司。目前,基地每年可优选10个新培育的月季品种做市场推广、专利申请,这些品种的不同之处就是已实现将部分古代月季、野生蔷薇的基因引入新培育的月季品种中。李淑斌说,他的目标是培育出抗病虫害、耐低温、能够适应四季气候的优质环保月季品种。
2
李继明 在滇池边记录生物多样性
从小在滇池边长大,李继明目睹了滇池的变化。作为一名“自然摄影师”,他把镜头对准了晋宁生态环境。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经常在滇池边拍摄,晋宁的湿地是他创作的“基地”。近10年间,李继明在滇池南岸拍到了斑尾塍鹬、彩鹮、草鹭、紫水鸡、白眉田鸡、翻石鹬、棉凫、金框鸻、栗喉蜂虎等上百种野生鸟类,还拍到了白眉鸭、灰雁、普通秧鸡等在滇池消失了几十年的鸟类。
在他拍摄到的各种野生鸟类中,不少是濒危鸟类。特别是他首次记录到的青头潜鸭,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堪称“鸟中大熊猫”。他说:“这几年滇池一年比一年美,湖滨生态变好了,吸引了大量野生鸟类迁徙途中休息、进食及越冬。”
他说:“滇池边各种各样的水鸟是一种生动的点缀,而湿地就是鸟的天堂,因为有了这些水鸟的存在,湿地才显得有诗意,滇池治理的成果也才有最直接的体现。”
3
奚志农 讲好动物故事
作为著名动物摄影家、中国野生动物摄影家和环保主义者,奚志农首倡举办了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为在自然保护第一线的工作者提供技术和设备的帮助,进一步壮大了以影像保护自然的队伍。
他的作品在《中国摄影》《美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大量发表,并且成为各大国际环保组织的宣传资料。他一直致力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实践着用影像的力量促进自然保护的信念。
刚开始拍鸟的时候,奚志农根本没想到要拿照片去发表,只是一门心思地拍下去。他在日记里写道:“照片能够把最有灵性的瞬间记录下来,它不会伤害那些动物,不会剥夺它们的生命。”
4
朱兆云 云南民族药的守护人
作为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前所长,1999年,朱兆云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大力开展基础研发和应用研究,不仅拯救了濒临倒闭的药物所,更推动了云南民族药的传承与创新。为了支持新药研发,朱兆云将家族中祖传的独特用药经验贡献出来,经过团队努力,药物所研发的金品系列药品横空出世,成为云南医药行业原始创新的典范之作。
在低纬高原地区开展资源调研难度很大,面对复杂多样的气候,朱兆云根据多年实地调研经验,与团队成员精心设计、共同研究,历经数十次修正,最终设计出覆盖完整气候带的调查路线,制定出“民族民间应用+生物学特性+生态适应性”的融合研究方案。
立足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67岁的朱兆云还将继续创新,开发出更多种类的民族药,为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科研力量,为云药产业发展打出一片天。
5
杨振华 美丽滇池见证者
“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滇池”。作为徒步爱好者自发组织的驴友团队“昆明走进自然户外”的领队,杨振华对这句话感悟很深。
8年来,他带领团队徒步环滇,开展“爱滇护滇”“美丽滇池,我是行动者”等主题公益活动,每年吸引数万名市民参与,用市民的眼光看滇池保护治理的成就,让更多人认识并守护自己美好的家园。
活动由经验丰富的驴友免费当领队,活动中融入环保理念,“人气”最高的徒步环滇主题公益活动已经连续举办8年。通过徒步活动,让市民感受滇池周边环境的变化,了解滇池保护治理的成效,号召更多人携手保护滇池。活动每年吸引数万名市民参与,近百名活动参与者成为生态环境志愿者。
6
昆明市环境保护联合会
滇池流域“市民河长”团队
作为环境保护社会公益性团队,昆明市环境保护联合会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大环保、大联合、大发展”理念,关注诉求,融合发展,搭建政府与群众沟通桥梁。成立10余年来,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滇池保护治理工作重点,组织开展了“家庭环保一日游”“滇池保护治理市民一日游”、徒步环滇等科普宣教活动,团结一切力量,助力滇池保护治理事业。
作为“市民河长”团队,全体会员单位积极参与,组织和带动环保志愿者开展巡河活动,携手“昆明走进自然户外”组织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助力环保,点赞滇池”入滇河道健步公益宣传活动。
7
巾帼打捞队 毕生芳华献滇池
在滇池边,每天都能看到巾帼打捞队的队员一边划着铁皮船,一边打捞着河里的水草和垃圾。这一幕,已持续了33年。她们有的从花样年华划到了花甲之年,有的母亲年纪大了退下来,女儿接着干。她们将最美的芳华青春都献给了滇池,在滇池的水面上留下了永不褪色的印迹。
成立之初,队员从十几岁的女孩到花甲之年的老人共有40多人,她们划着自家的木筏,手里拿着简易的网兜,打捞滇池草海的水草、垃圾和漂浮物。夏天,从早上6点半就开始打捞,一直到下午5点。冬天则从早上7点工作到下午6点,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一到雨季,风雨交加,清理5公里多的河道让大家感到很吃力。她们数不清用破了几只船,也不记得编了多少打捞网……
8
“银发”志愿队 为子孙护好一片绿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了9年。五华区黑林铺街道有一支“银发”志愿护林队,他们退休不褪色,每天从家里出发去郊野公园或筇竹寺溜达,路上“顺手”就把护林防火的事给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都是留给子孙的礼物,一定要守护好。”领队昂学文说。
每年清明、冬至两个重点时段,“银发”志愿护林队都会集中统一行动,在筇竹寺、玉案山、郊野公园以及检查站、林区入口、林间小道、玉案山公墓等人员活动频繁区域,向过往行人、祭扫人员、游玩人员宣传护林防火,劝导游客不要抽烟和乱扔垃圾;发放森林防火宣传资料,对入山车辆进行询问,提醒游客不要带火种入山;协助街道、社区悬挂宣传布标等等。
9年来,他们全年无休,除了下大雨、下雪等极端天气之外,基本上天天都要巡山。按照来回路程8公里左右来计算,每名队员每年平均要走2500公里以上,相当于从昆明走到北京。
上一篇:周晋峰受邀参加洱海论坛 | CBD COP 15
下一篇:美国专家呼吁美中合作建设全球生态文明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by 中央民族大学中华民族生态文明智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