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云南绿色发展的实践》
书名:生态文明与云南绿色发展的实践
作者:黄小军 贾卫列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222-19744-2
CIP号:2020193712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内容简介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后,生态文明经历了从理论到国家实践层面的升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和路径,绿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绿色发展规划是201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题就是“绿色发展”;在2016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绿色发展”成为总基调之一,陆续推出的行业领域“十三五”规划也都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本书以作者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的成果为基础,结合云南绿色发展的实践,分“上篇 生态文明及建设路径”、“下篇 云南绿色发展”展开分析。在系统阐述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从云南省情出发,通过对《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各行业领域“十三五”规划的分析,结合各部门的工作实际,大致梳理出云南绿色发展走过历程,力图为读者了解和掌握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提供一个参考资料。
上篇从可持续发展的兴起和面临的困境入手,分析了生态文明产生的背景和含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历程,探讨了生态文明理念的思想渊源,概括了以环境持续发展、经济绿色发展、政治法治发展、文化生态发展、科技创新发展、社会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绿色发展模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和发展路径;下篇在介绍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概况的基础上,详细梳理了云南“十三五”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区域协调发展、低碳循环发展、高原农业特色发展、林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发展、基础设施网络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旅游绿色发展、体制跨越发展、文化繁荣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等领域的绿色发展工作。
前 言
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自古以来,人类一直追求健康优美的生存环境。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后,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在带来生产方式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灾难性后果。传统工业化以大量消耗资源、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以人为万物的主宰,以征服和掠夺自然为生存发展理念,导致了日趋严重的全球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重挑战。
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逐渐认识到人类所面临的发展同环境与资源的冲突。1987年,联合国发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著名报告,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纲领,把环境与发展这两个紧密相连的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可持续发展”成为修正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而风靡全球。由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建立在工业文明价值观的基础上,没有脱离工业文明的框架,造成了在可持续发展大旗下人类对自然环境展开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强度有增无减,寻找一条适合人类持续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成为当代人类的第一要务。在此背景下,产生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一词首现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伊林·费切尔(Iring Fetscher)的《论人类的生存环境》(1978年)一文中,该文用生态文明表达对工业文明和技术进步主义的批判。《读书》1983年第4期发表了赵鑫珊的《生态学与文学艺术》,文中论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提出:“只有当人与自然处在和平共生状态时,人类的持久幸福才有可能。没有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不会是完善的。”《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共产主义》1984年第2期刊发了《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一文,张捷在《光明日报》1985年2月18日的“国外研究动态”中进行了简短介绍,文中认为“生态文明是社会对个人进行一定影响的结果,是从现代生态要求的角度看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特性。它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的利用方法及其物质基础、工艺以及社会同自然相互作用的思想,而且包括这些问题与一般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社会与自然相互作用的马列主义理论的科学规范和要求的一致程度”。1995年出版的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罗伊·莫里森(Roy Morrison)的《生态民主》明确提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崇“天人合一”,加上对世界其他文化体系智慧的吸收,结合现代文明成果,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产生了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199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课题正式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首开世界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先河。1997年5月,《生态文明丛书》第一册《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
生态文明发展观是自然环境发展与人类发展相协调的发展观,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它跨越自然地理区域、社会文化模式,从现代科技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从人类自我中心转向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最终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在这种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绿色发展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的模式和新的路径。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2:绿色发展 必选之路》最早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是一种发展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绿色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把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绿色发展”也贯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始终。《“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调“绿色发展是从源头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要“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的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制定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核的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保护具体改革方案。
云南省实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以来,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实施“生态立省、环境优先”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设计,先后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领导小组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先后出台了《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09—2020年)》、《关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云南省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实施方案》、《关于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和《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云南省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等,《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也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规划。
习近平同志对云南生态文明建设非常重视。2015年1月在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2020年1月在云南考察时再次强调云南要“努力在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同时,要求云南要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驰而不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守护好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加快推进全国生态文明排头兵和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设,就成为云南当前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云南省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资源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治理工作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全面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广泛开、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显著增强,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发布的《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显示》,2016年云南绿色发展指数在全国位列第10位,其中生态保护指数位列第2位,环境治理指数和增长质量指数位列第25位,绿色生活指数位列第28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生活在一个面临巨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如何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走出一条云南的绿色发展之路,是摆在云南各族人民面前的大课题。以中国最美省份建设为目标,推进云南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云南,必须解放思想、打破成见、不断质疑、务实创新、放眼未来,以开放的心态,发扬科学精神和不断质疑、探索、求真的勇气,才能够打造云南的“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推动健全全民行动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目 录
上 篇 生态文明及建设路径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的兴起和困境
第一节 资源和生态环境危机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兴起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第二章 生态文明的含义
第一节 生态文明是文明的新时代
第二节 生态文明观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
第一节 生态文明从理论到国家层面的升华
第二节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三节 建设生态文明推动人类进步
第四章 生态文明理念的思想渊源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第二节 世界文化体系的优秀智慧
第三节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五章 环境持续发展
第一节 加强环境治理
第二节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
第三节 维护生态安全
第六章 经济绿色发展
第一节 规划绿色化
第二节 发展绿色经济
第三节 发展新型绿色经济产业
第七章 政治法治发展
第一节 依法治理环境和管理资源
第二节 促进公众参与
第三节 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第八章 文化生态发展
第一节 开启生态文化新时代
第二节 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
第三节 生态文化的全球化趋势
第九章 科技创新发展
第一节 科学技术及其影响
第二节 现代科技进步及生态特征
第三节 现代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取向
第十章 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节 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节 建立绿色生活方式
下 篇 云南绿色发展
第十一章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概况
第一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第二节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第三节 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第十二章 云南生态环境保护
第一节 云南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
第二节 加强云南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节 云南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
第十三章 云南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一节 云南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战略和目标
第三节 优化云南国土空间格局
第三节 实施云南国土综合整治
第十四章 云南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发展中心城市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 经济走廊和经济带建设
第三节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第十五章 云南低碳循环发展
第一节 促进云南低碳循环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
第二节 建立云南低碳经济体系
第三节 加快云南工业绿色发展
第十六章 云南高原农业特色发展
第一节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
第三节 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主要内容
第十七章 云南林业绿色发展
第一节 云南林业发展的现状
第二节 推进“森林云南”建设
第三节 云南湿地保护与修复
第十八章 云南科技创新发展
第一节 促进云南科技创新发展
第二节 加快发展云南信息产业
第三节 发展云南新一代人工智能
第十九章 云南基础设施网络发展
第一节 构建云南内外畅通的路网
第二节 建设云南区域性国际化能源保障网
第三节 建设云南共享互联网
第二十章 云南水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云南水生态环境的现状
第二节 加快云南水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节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
第二十一章 云南旅游绿色发展
第一节 云南旅游发展现状
第二节 云南旅游绿色发展的内容
第三节 发展云南全域旅游
第二十二章 云南体制跨越发展
第一节 深化云南省域改革步伐
第二节 建设云南现代产权制度和培育市场体系
第三节 深化云南财税和投融资改革
第二十三章 云南文化繁荣发展
第一节 云南文化发展的方向
第二节 促进云南文化繁荣发展
第三节 加快云南文化发展的步伐
第二十四章 云南社会和谐发展
第一节 提高云南社会治理水平
第二节 推进“幸福云南”建设
第三节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主要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