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资源环境有价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
贾卫列
生产力的发展升始终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随着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传统的发展模式必然遭遇“生态瓶颈”,这就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明瓶颈”。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提出,健全权责清晰、运行顺畅、协同高效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从长远看,这是突破“文明瓶颈”的重要一环;从短期看,可以促进资源环境要素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回望经济学思想发展史,主流价值论体系始终未能赋予资源环境以应有的价值坐标,一直将资源环境视为可无限索取、免费使用的“公共物品”。亚当·斯密认为,一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二是商品所能交换到的劳动决定价值,三是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价值。大卫·李嘉图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并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区分上更进一步。李嘉图认为一类商品的交换价值由稀有性决定,其价值不会随供给增加而降低,另一类商品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指出自然力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其价值理论核心仍围绕抽象劳动展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传统价值理论虽蕴含洞见,却无形中将空气的澄澈、水源的丰沛、森林的繁茂等维系生命存续的根基,排斥在价值体系的之外。传统价值理论的缺陷并非先哲的局限,而是工业文明前期生产力发展阶段的必然写照。当时的发展目标只聚焦于物质积累的“量”,人们思索和关注的是经济系统本身,没有把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结合在一起通盘考量,这就造成了支撑文明发展的资源环境被默认为的大自然取之不竭的免费馈赠,为日后“公地悲剧”的蔓延埋下伏笔——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成为繁荣表象下不断加深的文明之痛。
20世纪中叶,全球发生了以“八大公害”等为代表的环境污染事故,雾锁伦敦、光化学污染笼罩洛杉矶、重金属污染冲击日本水俣、莱茵河与泰晤士河的“死寂”……以触目惊心的方式宣告传统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那声振聋发聩的呐喊,揭开了生态时代的序幕。通过对“无限制增长”的反思,生态经济学先驱们力主将自然资本纳入宏观经济核算,强调经济系统是有限生态系统的子系统。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试图修正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产生了积极、巨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的增长方式仍未见改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在全球面临困境,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悖论、人类发展与人类生存的悖论、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悖论、人类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悖论使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停滞不前。要真正构建一个人类未来发展的全新模式,必须转变发展模式。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出现,要求构建“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要求自然系统合理、经济系统有利、社会系统有效。因此,人类必须超越狭隘的、以当期物质产出为核心的价值评判,将维系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完整性与健康度置于发展考量的核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是在中国语境下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创造性升华与实践指引。它绝不仅是诗意的修辞,更是对资源环境内在价值的深刻澄明与价值实现路径的智慧擘画。绿水青山何以能成为金山银山?其价值转化蕴藏多元路径:“自然生态化”是初始转化路径,守护和修复“绿水青山”;“生态经济化”是直接转化路径,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创造“金山银山”;“经济绿色化”是间接转化路径,通过生态附加值的增值创造“金山银山”。“两山”理念以其深刻的辩证思维,彻底打破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揭示了资源环境本身就是最基础、最宝贵的发展资本。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守护并增值最核心的“金山银山”,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价值基石。
理念的落地需要坚实制度支撑。将“有价”理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体系,让市场在资源环境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一是界定产权。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建立统一的确权登记体系,解决“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的问题。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确权赋能,为交易流转奠定法律基础。二是完善市场交易机制。深化水权、林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制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启动与平稳运行,正逐步让“碳”这一环境要素显现其稀缺价值,进一步扩大交易品种、提升市场活跃度与定价效率任重道远。三是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通过纵向转移支付与横向生态补偿,让生态保护者获得合理回报,体现“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偿”原则。四是强化价格与税收杠杆。深化资源税、环保税改革,将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充分纳入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收费政策,体现“污染者付费”原则。五是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引导金融资本精准流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和项目,为绿色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确立资源环境有价理念,绝非仅为环保贴上经济标签。它是一场关乎发展哲学、价值取向与制度设计的深刻变革,是解锁新质生产力潜能、通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构建,旨在通过明晰的产权、顺畅的交易、合理的定价、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将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价值性真实地反映到经济活动的成本与收益核算中,驱动新质生产力向着绿色、低碳、循环的方向发展。当每一片森林的固碳能力、每一条河流的自净潜力、每一方清新空气的宜居价值都能在经济体系中得到真实度量与有效激励,当“绿水青山”的守护者能切实收获“金山银山”的回馈,发展的引擎必将迸发出更强劲、更持久、更清洁的澎湃动力。
作者系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