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

首页 >> 生态经济 >> 正文

长江大保护中的昆明作为 同护一江水 共建两岸绿

发布日期:2020-09-09    作者:     来源:     点击:

  初夏时节,金沙江岸,千堆浪卷,惊涛拍岸。身处长江上游,昆明既是长江水源的重要涵养地和生态屏障,也是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交汇点。

  近年来,打造绿色屏障、水土涵养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昆明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长江,永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让绿色成为昆明发展的鲜明底色,这是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践行,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求的积极落实。

重拳治污绿色杠杆撬动经济转型

有的绿绿得坚决

     在昆明昔日五采区的版图上,采石、采砂、采矿、取土及砖瓦窑采区造成山石裸露,不仅破坏地形地貌、加剧水土流失,也给滇池治理、保护长江水系埋下隐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恢复昆明山水之美,治理采石、采矿、采土、采砂、砖瓦窑等破坏城市面山景观行为绝不能手软。可一旦严招迭出,在五采区经营多年的企业何去何从?政府追求生态的夙愿和企业追求利润的现实相遇时,又怎样实现双赢?

  为此,昆明通过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方式,给予参与滇池流域五采区植被修复暨郊野公园建设的投资者永久冠名权、林地使用权、适度开发经营权。就这样,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政企双方实现共赢,政企联手也成为昆明五采区生态修复的特色,仅滇池流域就关停五采区(点)”636个。

  事实上,绿意盎然的长江岸线上,一幕幕绿色转型大片正生动展现着昆明高质量发展的追求——严控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改造优势产能,成功做好加减乘法。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业态、新模式上做加法;在落后产能上做减法,加快淘汰煤炭、地条钢等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在生态价值转换上做乘法,将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大力发展大健康、全域旅游、现代农业、会展经济等绿色产业,培育楼宇经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绿色含量

  这些生动的实践充分体现了昆明兴生态促文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实际行动真正保护好长江。

科学探索在管水”“治水上做文章

有些绿绿得细致

     对昆明而言,长江大保护,绝不止于产业的转型升级,还紧紧抓住两个重点,在管水治水上做文章,形成了长江大保护的强大声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目光转向昔日矿都东川。辉煌背后,却造成山河满目疮痍,母亲河小江成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流域之一,泥石流暴发频繁,严重威胁着区域和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经过多年探索,科技专家和东川人民总结出了治理泥石流采用的稳、拦、排诀窍。以小江河床为例,两面临山,坡度相当大,在山头上种树,把山头绿化起来,达到保水的作用,这就是生态治理的是在河道中间建一些拦挡坝,挡一些流沙,截至目前,东川建成泥石流拦沙坝113座,拦蓄和稳定泥沙3.6亿立方米;就是建一个通道,控制拦不完的泥石沙。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江水变得越来越清澈,昔日的大桥河、黑水河、老干沟、深沟、老龙箐等40条泥石流沟也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森林公园东川模式甚至成为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泥石流治理的范本。

  另一个治水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滇池治理,虽然滇池为长江提供的水量微不足道,但治理好一个被高山峡谷闭塞在高原上的淡水湖泊,其意义却非常深远。

  从九五规划开始,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流域治理规划,20年来,环湖截污、外流域引水、入湖河道整治、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滇池治理六大工程持续发力,滇池水质逐年变好达到类,首摘20年来的帽子,昆明滇池湿地成为中国最美湿地”……滇池治理切切实实打了一个翻身仗。

  “我们将全面提高滇池生态保护建设水平,为长江大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吴朝阳感慨,为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滇池治理任重道远,我们还将继续前行。

抚平疮痍永护长江两岸青山

有的绿绿得执着

     采访当日,记者溯江而行,泥石流涂滩上,一片片绿色映入眼帘。熟悉东川的人深知这些绿色背后的艰辛。

昆明境内的东川区,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309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0%。纵横分布着107条泥石流沟渠的小江,曾经每年向长江输送泥沙高达1900万吨,为金沙江下游输沙强度最大的支流。

  在一定程度上,长江保护对于东川而言的首要任务就是治沙,而植树造林是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东川,想把树种活太难了!这几乎是东川所有种树人的感慨,这个难,一是干旱缺水,二是山高坡陡,地质破碎、石漠化沙化严重、立地条件较差,致使许多荒坡年年造林不见林——在东川搞绿化,几乎被判了死刑

  但东川人不认输,偏偏和种树较上了劲。种植耐旱、固土能力强的新迎合欢落籽成树;发明漏斗底鱼鳞坑技术提高林木存活率;就地育苗培养适合一方水土的树种;严格管护力保种一棵活一棵;实行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农民守着青山鼓了腰包。东川人不逊色,把种树当作了匹夫有责,全员扎进了生态建设的浪潮中,一名企业家10年前在东川的河漫滩上安了家,硬是在荒滩上种了几十万株桉树。

  正是东川人的执着,为长江增加了绿的保护色。近年来,东川完成荒山造林绿化16.1万亩,杨树种植21.73万株,退耕还林14.23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1.5万亩;累计投入3亿元,完成23万亩核桃产业基地等林业项目;社会化造林力度持续加大,荒山、面山造林取得积极进展,完成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和106个市级生态村创建;森林火灾得到及时安全高效的处置。

  不仅是东川,整个昆明都在为护好一江碧水,不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来自市林业局的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市森林资源大幅增加,生态安全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森林覆盖率从45.05%提高到48.76%,林木绿化率从52.73%提高到55.86%,森林蓄积从3941万立方米增加到5470万立方米,生态安全支撑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留白增绿生态红利提振发展底气

有的绿绿得香甜

     长江大保护不是选择题,而是必做题。抓长江生态修复和保护,对昆明来说,既是挑战,更是实现转型升级、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在禄劝县翠华镇离普渡河不远的界牌大村,当地村民许开顺从20多年前开始种植能够预防水土流失,并带来巨大经济价值的板栗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到至今100余亩,不断改良品种,亩产量达到520余公斤,年收入达到50余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说:我们翠华镇立体气候明显,适合种植板栗,河谷地区气候湿热,板栗成熟期比全国市场早20来天,高寒地区的板栗又要晚下市20多天,时间差能带来更多经济效益。目前,在翠华镇,种植了13万亩核桃、5.4万亩板栗树,这些摇钱树成为家家户户的主要收入来源。

  无独有偶,东川区以东川区干热河谷特色农业产业园区为带动,打造起了以时令蔬菜种植和休闲观光为主的基地型农业园和都市农庄,以及以水果种植为主的生态型农业园,东川小江河谷特色农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东川先后实施土地整治项目8个,总投资8009余万元,建设规模3.9万亩,铜都街道新街、紫牛、老村等3个村(社区)新增耕地面积4800亩,惠及项目区农户20837000余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川人不仅从绿色中收获生态红利,还转变思路,变为宝。

  小江流域河谷断裂带以其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而闻名。经泥石流冲击后地壳脆弱、地形复杂多变,每年雨季过后,泥石流地形、地貌随之发生改变。利用独具特色的地形,挖掘出一条集河滩、湿地、涝塘、流沙、戈壁为一体的泥石流赛道。赛道近千公里,是一条永不重复、具有多样性、纯天然的赛道。

  从2004年地方性赛事,到2007年国家级赛事,时至今日,东川泥石流越野赛已经成为一项参赛选手最多、规模最大、赞助商最多的国内顶级赛事,成为一张宣传昆明、宣传云南的靓丽名片。

  泥石流灾害损失减少,土地综合效益就能增加,绿色产业变身摇钱树”——昆明走出了一条保护与发展的和谐之路。从卖木材到卖风景,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改变了发展模式,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更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每年累计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实现旅游年综合经济收入数十亿元,昆明的长江保护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写照。

  因为昆明人明白,只有绿色发展,方能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