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

首页 >> 生态经济 >> 正文

美丽中国,需要美丽乡村打底

发布日期:2020-09-09    作者: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     点击:

农民日报社总编辑 何兰生

中华民族向来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孔子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再到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取物有时、循环利用的发展理念。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顺应、利用自然的宝贵智慧,在乡村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乡村是人类生态环境的腹地心肺,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构成了人类原生态环境之,具有本原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在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当代,乡村几乎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唯一一片净土,更是美丽中国这幅水墨丹青图景中不可或缺的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前所未有。两山论乡愁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体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特别强调乡村生态振兴,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今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求, 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迎来了宝贵的历史机遇。

一、怎样认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深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也格外凸显。如何理解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怎样看待乡村生态振兴的时代价值,怎样将乡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我们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面对的重要课题。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宝贵财富和最大优势,生态环境越好,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集聚力就越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乡村振兴这20 字方针中,生态宜居至关重要,与其他四项要求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 产业很难兴旺,生活富裕就会打折扣,同时也不符合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的发展要求。只有深刻认识生态的重要性,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才会有更全面、更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因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满足人民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内在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优质生态产品以及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过去求生存, 现在求生态;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希望尽快富起来, 现在不仅希望生活更富,而且希望生态环境更绿、更美。而农村是生态产品供给的重要基地,农村的山水林田湖草对整个生态系统具有支撑和改善作用。只有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 才能不断增加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供给,满足城乡居民对绿水青山和美丽乡愁的渴望。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乡村是人与自然关系最密切的区域,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关键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如果没有乡村的生态振兴, 生态文明就失去了根基,美丽中国建设也将大打折扣。美丽中国, 要用美丽乡村打底色。因此,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是落实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美丽中国建设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曾经,蓝天白云、青山秀水、花鸟田园,是人们关于乡村最为直观的印象。与城市相比,乡村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是寄托乡愁的绝佳之所。实现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不仅要保持乡村既有的自然生态优势,更要创造现代化舒适的人居环境,还要推动形成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既要从传统农耕文明中汲取智慧, 也要融入现代生态文明的成果。

农业生产方式实现绿色化。农业是乡村的本业。乡村生态环境要好,农业的生产方式就要实现绿色化。农业绿色发展,是在生态文明时代,农业发展向生态规律的回归。要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要对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量进行严格控制,对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进行回收和资源化处理;要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生物多样性规律,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构建稳定可持续的田园生态系统;推动农业走上一条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的中国特色农业绿色发展道路。

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美不美,环境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乡村生态环境要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必须全面提升。要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要求,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提升,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 村庄功能布局得到优化,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从生产端抓起,更要从生活端切入。只有让农民养成健康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才能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形成良性循环。要在广大农村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环境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等行动,推行绿色消费,推广环境标志产品、有机产品等绿色产品。总之,要让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哪些难点?

近年来,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突出成绩,但由于城乡发展失衡以及种种历史因素制约,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欠账较多,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发展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与农民的期盼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新时代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还面临以下几个难点:

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完善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设施对于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有极大的影响。一些农村由于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建设水平。特别是由于垃圾收集转运及废水处理设施不足,导致生活垃圾随意堆放, 垃圾和污水得不到有效处理。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不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要想持久,需要长效保障的体制机制。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尚不健全。首先体现在机构设置上,最基层环保部门主要是县级环保局,在多数地方,乡镇一级尚无相关职能部门,农村环境治理责任主体不够明确,导致一些地区在农村环境治理上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农村环保治污工作中不少标准、规范不健全, 出现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再次,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缺乏长久资金投入, 农村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和基础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相应人才队伍建设也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

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由于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一直比较薄弱,农民环保意识有待全面提高。加之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个群体面临着生产生活多方面的困难,要想将他们动员起来开展农村环保工作,难度较大。此外, 农民特有的生活方式,诸如独门独户,饮水、采暖、垃圾处理等都是分户进行,很少集中统一处理,也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

城市向农村转嫁生态污染成本。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加上产业梯级转移和农村生产力布局调整, 在城市中难以立足的能耗大、污染重的化工、造纸、纺织等企业纷纷下乡进村,越来越多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 在农村地区悄然兴起,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许多地方存在重城市环境保护、轻农村环境保护; 重工业污染防治,轻农村和农业污染防治的倾向。前些年,有些地方为追求GDP 增长,不惜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超标排污, 将农村视为城市污染的接收站 乡村成了污染物排放的洼地


四、如何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既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大好事,也是一项任务繁巨的难事。建设新时代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必须探寻符合乡村实际的路径,立足于各地的优势和特色,找准工作抓手和突破口,以点带面并把握好工作节奏、稳步推进。

近年来,各地在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涌现出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其中,浙江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工程,就是一个值得广泛借鉴的典型。各地应该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大胆创新, 扎实作为,努力建设好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要切实提高对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视程度。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普遍性问题,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当然,现阶段可以分类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不能坐在垃圾堆上生活,不能守着脏乱差的环境过日子。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抓紧进行,积极借鉴和推广发达地区,如浙江千万工程的做法和实践,让农村环境整治早见成效、快出成果。同时, 也要认识到这一任务的长期性、艰巨性,不能一蹴而就、操之过急,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久发力,久久为功。

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建设生态文明,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首先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变革。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要将绿色发展理念摆在首位、贯穿始终,不断探索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乡村走上绿色发展的快车道。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挖掘乡村可持续发展潜力,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来探索生态农业发展。乡村环境保护不仅表现在村容村貌的整洁,更要让乡村的空气更清新,天更蓝,水更绿。要牢牢扭住绿色发展理念这个中心,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为打造生态宜居的现代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变革。要大幅降低农业资源, 特别是水、土地等基础资源的消耗强度,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要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特别是加强对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等的综合治理。要扎实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行种养殖结合等;要严守生态红线,加大农村生态保护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加强污水、废气、固废等常规污染问题综合治理。要突出农村化肥农药污染专项治理和土壤污染综合整治,确保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的绝对安全,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要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短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 更是关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需要找准抓手,重点突破。首先,要从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入手,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全面开展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和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的七改三清环境整治工作。要从最薄弱、最突出的环节入手,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净化绿化美化农村环境,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要从短时间内容易取得成效的方面入手,比如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小厕所大民生,以此为抓手, 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现代化。

要建立农村生态环境长效保障机制。乡村生态振兴能够长久、可持续,离不开长效的保障机制。我们必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乡村环境治理体系;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生态治理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环境友好指数, 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评价考核。对基础设施要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 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同时,鼓励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深化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明确农民对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的责任,不断提高农村文明健康意识,提高群众文明卫生意识。

要形成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合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积极支持和参与。建立健全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干部服务、城乡一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这之中, 农民是农村生态保护的主体,农民群众对绿色发展的主动接纳程度,决定了乡土社会的生态文明发展高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了农民、依靠农民,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升农民参与环境整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引导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等形式,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形成全社会人人关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乡村是我国生态文明的瑰丽宝库, 一幅幅恬淡静谧、优美宜人的田园图景印刻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里。进入新时代,我们惟有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矢志不渝、砥砺前行,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才能让成千上万的美丽乡村在神州大地不断涌现。


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