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

首页 >> 生态经济 >> 正文

绿水青山怎样转化为金山银山?——从五个典型创建模式看乡村绿色发展

发布日期:2020-09-08    作者:     来源:     点击: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但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会自动产生价值。要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转化二字,十分关键。金山银山,要靠智慧和劳动,从绿水青山中转化出来。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一,资源禀赋不同,如何挖掘乡村的生态资源潜力,充分释放乡村后发优势,让乡村的资源成为产品,让乡村的美丽成为财富,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考验地方党委、政府的智慧和魄力。

近些年来,一些地方立足自身优势,深度挖掘发展潜力,走出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美、百姓富的发展之路,可供借鉴和推广。


浙江开化:国家公园,让资源成山水银


编者点评

开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从 2014 年争取到国家公园试点开始的。国家公园是荣誉,也意味着更高标准、更严要求。争取国家荣誉,很多地方都在努力、都很看重,但是,获得荣誉之后,躺在光环下睡觉的,并不鲜见。开化县的成功,在于不止看重国家荣誉的光环,更看重与之匹配的思路创新和体制机制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不局限于植树造林、关停厂房、监测数据等,而是破旧拓新,转型升级,自我加压,强化考核。在光环之下,行改革之举,落荣誉之实,真正把握光环的内涵,才能将光环效应发挥到极致。


开化县,位于浙江省西部边境,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七县交界处。浙江人的母亲河钱塘江 的源头——钱江源,就位于开化 县境内。

为送出一江清水,2000 年,正是很多地方热火朝天搞工业的时候,开化县在全国率先确立并 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当时,700多家企业关停,税收大幅减少。近 10年来,开化为了青山绿水否决了200多个项目,将几十亿元的投资拒之门外。

开化的自然生态保住了,但和省内东部县相比,经济差距也在拉大。有村民埋怨山水风景不实用,有的企业不愿意转型升级。的确,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也不行。

2013年,开化提出建设国家公园的创意。这意味着,作为浙江欠发达县的开化,要以更高的 要求来保护更大范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完整。可是,经济怎么发展?

开化的思路是,深刻领会国家公园的精神特质,以较小面积的利用,换取更大面积的保护。

多规合一,是开化县在争取到国家公园试点之后展开的一项破局性工作。《开化县发展总体 规划》精简了60%专项规划,将县域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农林区、产城集聚区三大区域,用不到10%的县域,集聚20万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用超过 90%的县域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考核奖惩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也随之跟进。2014年,浙江省出台有关政策,加大财政扶持,探索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支持开化县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 示范区建设试点。将污染物排放总量、出境水水质、森林质量与财政奖惩进行挂钩,开化主动接受了正向激励与反向倒扣的双重约束。对于开化县的出境水水质,省财政按照类、类占比,每年每个百分点分别给予补助120万元、60万元;按类、类、 类占比,分别倒扣 20 万元、 60 万元、120 万元。

同时,开化按照5A级景区标准,同步推进深化造景成景、培育美丽乡村等工作。

山水资源逐渐变为山水银行。 群众从怀疑埋怨到认可支持,开化的国家公园建设成效显著。溯源里秧田、横中枫情谷、观鱼淇 源头,处处是景,处处可游。一村一品,编织乡村休闲旅游全域网,开化实现了从景点旅游全域旅游的变化。截至 2017 年,全县共有中高端民宿 30 余家,民宿和农家乐床位突破1 万张。游客人数从2013年的450 多万人次增至 2016 年的 848 万人次。开化龙顶茶、根雕工艺品、 清水鱼等特色旅游商品备受青睐,相关产业壮大,旅游收入年均50 多亿元。去年,开化农民人均收入增幅位居衢州市第一,在浙江全省领先。


福建永安:森林碳汇,种树保树比砍树还赚


编者点评

山还是祖宗留下来的那座山,林还是多年没变的那片林,换一种思路,只种树、不砍树,竟然也能产生经济效益。永安依托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找准森林碳汇这一着力点,好好种树,种出好树,让生态价值本身转化为经济收益。树种得好了,当然,生态效益比以往更加可观。正所谓国家得绿,林农得利。深山老林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恰恰相反,植树造林的路子先进得很。跟进形势,转化思路,创新理念,眼前的天地,为之一宽。


2017 12 18 日,在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福建省永安市林业局与浙江华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约销售金额为 50 万元的国 际核证碳减排标准(VCS)林业碳汇减排量,这是全国首批、福建省首单VCS林业碳汇交易。此次交易,标志着永安市林业碳汇工作迈向实质性阶段,是林业生态 产品市场化、货币化的具体体现, 也是永安探索绿水青山转变为金 山银山的具体途径。

永安,地处闽西和闽中的群山之间,是福建省三明市辖的一个县级市。永安自然资源丰富, 金山银水之称。森林资源 集存量大,是我国南方 48 个重点 林区县(市)之一,也是经国务 院批准的南方集体林区改革试点 区之一。现有林地面积38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83%以上,林木蓄积量居全省第一。

2011年,永安划定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实行限伐政策。不砍树,怎么致富?发展碳汇林业 便是一项尝试。 有了森林就可以卖碳汇吗? 不是。能够交易的必须是,符合 标准的净碳汇增量。比如,一片碳汇林林木第一年蓄积量为每亩 10立方米,第二年为每亩11 方米,由此净增加的那1立方米产生的吸碳量才能出售。

增加的吸碳量卖给谁?发达 国家的高耗能企业。在控制温室 气体的全球行动中,发达国家具有强制减排义务。购买发展中国 家(企业)低碳、减排类项目的 减排量,是常见形式。

永安的林业碳汇项目,着眼 点正在于此。改变林业经营理念,由砍树、种树、再砍树的传 统模式,转向少砍树、不砍树、育大树的新模式,最大限度地 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是永安发 展碳汇林业的根本原因。

林农的收益从哪里来?永安 的做法是,在林权不变的前提下, 政府与林权所有人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开发,20年内不 得进行林木采伐,将碳收益作为 对林权所有人不采伐林木的补偿。 2013年,永安向中国绿色碳汇基 金会捐款 1000 万元,设立福建首 个碳汇专项基金。2014 4 月,永安与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签订森林管理碳汇项目协议,11万亩 林地列入碳汇项目,预计每年净 增固碳量七八万吨,可获收益约 300万元。同时,永安市还积极支持参加碳汇林项目的林农开展 多种经营,如发展林下经济、开发森林旅游等。

当地不少林农在政府扶持下, 发展林下经济,如种植名贵药材铁皮石斛、林下套种金线莲、从事贡鸡养殖等。这些都是依托碳汇林发展,既保护生态又发展经济的好项目。


山西岚县:生态扶贫,释放改革红利


编者点评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精准脱贫与污染防治就占了两项。生态扶贫能在两大战场上同时突进,是痛定思痛后的智慧抉择。全国 60% 的贫困人口、80% 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布在山区、林区和沙区。这些区域中,相当一部分是重要生态功能区或者生态脆弱区域,一方面老百姓要增加收入,一方面是生态保护底线不容逾越,两种压力中如何寻求平衡,生态扶贫道路切实可行。这既需要守护生态环境的底线思维,也要有穷则思变的创新理念。当然,其中的困难必定不少,但千难万难,只要实干就不难。实践证明,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美丽与富裕,可以共生。


岚县,地处山西省吕梁市黄 土高原。这里生态脆弱,贫困高发,两者交织且相互作用。2016 年底,全县3万多贫困人口中,有近 90%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相对恶劣的区域。生态 脆弱是不争事实,脱贫攻坚也是面临的一大难题,要同时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这两场战役,出路在哪里?

当地的实际状况,一方面,有 30 万亩急需治理的宜林荒地,另一方面,又是华北油松第一县,有大量的油松苗木滞销。面对困境谋出路,岚县提出把荒山治理作为扶贫主战场,把贫困劳动力变成造林产业工人,就地消化滞 销苗木,探索出在一个战场打赢 生态、脱贫两场战役的生态扶贫模式。

岚县创新思路,将造林任务 和资金向贫困乡村、贫困户倾斜。 县政府制定造林规划和标准,并 提供相关技术服务,鼓励和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组成造林专业合作社,直接参与造林工程。工程结束后,政府购买验收合格 的林地,并以购买社会化服务的 办法,将新造林地的抚育管护工 作,都安排贫困户参与实施,将贫困户就地转化成造林产业工人 和生态保护员。一场生态扶贫战 役在岚县大地打响。

生态治理取得了成效。岚县的荒山披绿衣,沟壑变耕地,曾 经满目疮痍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经过有规划的植树造林,呈现出勃勃生机。

贫困户的脱贫也取得成效。 成为产业工人后,贫困农户能够获得相应的劳务收入。2017年,为确保造林贫困户获得长期稳定 收益,岚县开展了林业资产收益 扶贫试点工程,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手中撂荒的土地流转出来,使其成为公司股东。

村集体与公司合作,由公司 实施生态造林项目,发展沙棘等林业产业。在5年国家退耕还林 补贴政策结束后,村民按照 润分红+保底收益的方式,获得不低于土地实际经营利润6% 的分红,保底收益每年每亩不低 50 元,在此过程中,村集体每 年也能获得每亩 10 元的公益金。 岚县还在森林资源后期管护上做 好贫困户的增收账,重点选聘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林业生态管护工作,让贫困户在承担森林 管护任务中就地从业,实现生态、脱贫攻坚双赢。

岚县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创新生态扶贫模式,走出了从合作造林到购买式造林、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造林和林业资 产收益造林扶贫试点的新路子。贫困户在生态建设中脱了贫、致了富。村民将不适合耕作的土地流转出来种树,可获得国家补贴,还能够在公司打工挣钱,如此形成的良性循环,于社会有利,给百姓造福。



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