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张修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两山理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揭示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三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剖析了环境与经济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两山理论” 引发的生态红利正在华夏神州大地裂变出强大正能量。
一、“两山理论”的新时代观
20 世纪新自由主义创导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为发达国家营造全球市场,转移低端制造业的过程中,也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及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推入了全球性阶段。现实经验证明,实现工业化的过程没一例幸免于污染,发达国家依靠转移低端产业才根治了污染,后发展中国家已无处可转移。全球生态环境不足以支撑传统模式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新的视角审视我们的经济社会,建立生态环境新秩序,才能支撑人类的持续发展。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国家制度顶层设计,明确提出以“两山理论”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从时代进步的格局看,“两山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
“两山理论”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历史唯物论全面深入剖析人类发展历史的基本规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破解新难题的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面对现实、面向未来, 坚持与时俱进,以理论创新解决发展中的环境短板、突出难题的重大决策。
二、“两山理论”的新系统观
十八大报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从局部现代化到实现全面现代化。将“两山理论”系统观点作为生态文明指导思想贯穿到经济、社会、政治与文化各方面与全过程,明确突出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中的地位,坚持不懈的加以推进,是我们党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战略构想作出的总体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五大路径,是“两山理论” 全球思维的系统体现。“两山理论”的系统联系观,适应了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反映了我们党在执政道路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天生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期间,则必物殄而财乏用。”要实现绿水青山, 必须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六大体系。一是坚持统一布局,构建科学优化合理的生态空间体系;二是坚持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三是坚持标本兼治,维护清洁安全稳定的生态环境体系;四是坚持规划先行,建设优美舒适宜居的生态人居体系;五是坚持以文化人,培育和谐文明多元的生态文化体系;六是坚持城乡统筹,健全高效民主完善的生态制度体系。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与生态制度六大体系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生态空间是优化布局, 生态经济是实现基础,生态环境是实质目标,生态制度是行为规范,生态文化是道德载体,生态人居是人天共享。
三、“两山理论”的“新矛盾观”
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两山理论”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关系,回答了什么是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揭示了生态环境价值的本质内涵,反映了要尊重自然规律,采用集约、高效、循环、可持续的利用方式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要素。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两山理论”科学论断,蕴涵着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针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方针原则,做出了战略决策,明确了项层设计,厘清了发展思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体现了对人类发展意义的深刻思考,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明自觉和生态自觉。
四、“两山理论”的新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它不仅明确了人在自然界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还深刻地阐明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和实现形式。在哲学的意义上,人类源自于自然、对抗于自然、驾驭于自然,最终必然融合回归于自然。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贯穿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全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采猎文明时代使用工具的“操戈抗争”,农耕文明时代定居守业的“守阵抗争”,工业文明前期全面开发生态环境资源的“掠夺抗争”,以及工业文明后期尤其快速城市化以来人类不得不在自己建设的家园内与自己造成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抗的“同城抗争”。显然, “同城抗争”不是我们追求的生态环境新秩序,绿水青山才是生态文明的终极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人与自然双重价值的体现,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实践价值,不仅对中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发展与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两山理论”发展理念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论,是指导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绿色崛起的重要思想理论法宝。
五、“两山理论”的新发展观
“两山理论”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环境也是生产力,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指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资产,“金山银山” 指的是经济发展与物质财富,“两山理论”的本质就是指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如何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基本思路就是实现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的统一协调发展,一是在粗放式工业化走在前头的发达地区大力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有效减少消耗、降低污染、治理环境,努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恢复绿水青山,又不失金山银山。二是对具有绿水青山的欠发达地区,则大力发展主要由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构成的生态经济体系,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妥善处理好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公平和谐。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