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北极千年冰封微生物,可能引发致命疾病大爆发?》一文,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北极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其他地区的4倍,估计每年因永久冻土层融化而释放的微生物数量高达40垓(4×10²¹个)。人类是否打开了一个可能永远无法关闭的“潘多拉魔盒”。
气候变暖与远古微生物复苏的双重危机
北极快速变暖仅是一例。作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正在变暖、变湿、变绿,预计本世纪末部分地区冰川物质损失将超过一半;南极半岛的植被覆盖面积在短短40年间从不足1平方千米激增至近12平方千米。我们迎来了“寒露”节气时,全国超过35℃的地区大面积存在。地球生态系统正在经历的深刻重构。
在气候危机中,最令人不安的并非人们可以感觉到的环境变迁,而是那些随着冰雪消融重见天日的远古生命形式。冰川与永久冻土层,本是地球最有效的“天然冷藏库”将无数史前微生物封存。如今气候变暖正逐步解除持续了千万年的封印。联合国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基于科学观测的合理预警,当沉睡的病原体与“全球沸腾”的时代相遇,人类就要直面关乎自身命运的生态剧变。
冰川消融释放的生物安全危机
冰川消融释放的远不止是肉眼可见的洪水,更有一股远古细菌与病毒的“隐形洪水”其可能带来的生物安全危机,或将远超我们所经历的任何一次疫情。
科学发现验证有识之士的担忧。俄亥俄州立大学科学家在青藏高原冰核样本中发现了28种全新病毒,法国科研团队成功复活3万年前的史前病毒……更令人警惕的是,2014年法国科学家在实验室条件下,仅通过重新加热便复活了被封存3万年的病毒,证明了远古微生物在解冻后完全可能迅速恢复活性。
人类的发展史已经佐证了微生物威力足以改写文明进程。东汉大瘟疫导致近半世纪的人口凋零,欧洲黑死病夺走约7500万生命,西班牙大流感造成数千万人死亡……这些还仅仅是在人类对病原体有所认知的情况下发生的灾难。面对被冰封了万年甚至数十万年的完全陌生的病原体,现代人类的免疫系统将毫无招架之力,可能引发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将远超新冠病毒带来的冲击,对全球经济社会造成毁灭性打击。
人类在气候赌局中自毁防线
在这场近似“末日危机”中,人类既是潜在的受害者,更是危机的制造者,正身陷一场自己设下的以人类文明未来作赌注的“气候赌局”中。
《巴黎协定》曾为全球气候治理带来一线曙光,旨在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显著低于2℃的水平,并向升温较工业化前水平控制在1.5℃努力。然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报告显示,各国的气候行动计划严重不足,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几乎已成“不可能的任务”。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直言不讳:“我们踏上了通往气候地狱的高速公路,我们的脚踩在了油门上。”这种“脚踩油门”的集体行为,本质上是一场豪赌,赌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够承受人类活动的持续冲击,赌被冰封的远古微生物不会对现代人类社会构成实质性威胁。
当前,冰川和永久冻土层这道保护人类免受远古病原体侵袭的“最后防线”,正因全球变暖而逐渐瓦解,一旦全面崩溃,释放出的将不仅是已知的威胁,更有完全未知的风险。
在全球沸腾时代构建生物安全新范式
当沉睡的病原体在全球沸腾的时代苏醒,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潜在的公共卫生危机,要求我们必须超越传统的生态安全观,构建一种面向未来的生物安全范式。
首先,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并非地球的主宰,是宇宙中复杂生态系统的一员。我们的目标是要学会与所有微生物共存,并将有害病毒的危害性降至最低。
其次,需要建立全球性的生物安全监测网络和应急响应机制。这包括对冰川融化区进行系统性病原体监测,建立全球共享的远古微生物基因库,制定国际统一的应对预案,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再次,必须从源头上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各国要按联合国的规定提交更具雄心的新的国家气候行动计划,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只有将全球变暖控制在尽可能低的水平,才能减缓冰川和冻土的融化速度,为人类应对潜在的生物安全威胁赢得宝贵时间。
作者系《环球时报》评论员,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