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红线必须严肃、权威、科学、可行,这些特质越突出,红线的质量就越高。关于生态保护红线质量,媒体和专家有很多表述,其中“成色”二字非常生动。那么,高成色的生态保护红线,应该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
高成色的生态保护红线,一定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高成色的红线,首先是把必须保护的地方全部划进来,绝不漏掉哪怕是很小一部分,真正实现应保尽保。同时,高成色的红线又做到需保才保,不搞贪大冒进。
高成色的生态保护红线,一定是尊重历史,清清爽爽的。在划定的时候充分尊重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各类已有明确保护要求的法定生态功能保护区。尊重历史,又不把遗留问题带进红线。对部分生态功能保护区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协调原划定管理部门解决好,不给日后的保护留麻烦。
高成色的生态保护红线,一定是落地准确,边界清晰的。红线落实到地块,明确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生态功能,通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用地性质与土地权属。
高成色的生态保护红线,一定是体现差异,管理和控制符合实际的。根据主导生态功能、等级及保护需求的不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保护标准和管控措施。
高成色的生态保护红线,一定是底数清楚,保护和修复措施明确的。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不仅做到不建设、不破坏,还要通过一定的修复,进一步改善生态服务,提高区域和流域生态安全系数。而这种修复,一定经过了严格论证,并且以封禁的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助手段。
高成色的生态保护红线,一定是可监控,监测无死角的。红线区内建设完善的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能够及时掌握生态保护红线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状况和动态变化。有了风险,能够及时预警,及时处置;有破坏等违法行为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核查处理。
高成色的生态保护红线,一定是不可侵犯,不容大意的。当地党委和政府保护和监管的责任明确,失职必追究;公民和企事业单位法定责任清楚,违法必惩处。
在专业领域,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技术组组长高吉喜最早使用这个概念,并就优化设计,提高红线成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述。鞠昌华、张修玉等专家也有论述。本期特别推荐鞠昌华、高吉喜《优化设计 提高生态保护红线成色》一文,以飨读者。
优化划定技术与制度设计 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红线成色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既要强调生态安全保护需求,要求应保则保,确保不漏保;又要把握区域生态功能空间保护底线思维,要求需保才保,避免冒进贪大,确保整个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红线成色。
优化保护技术与制度设计 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的功能红线成色
整合有关部门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通过对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一方面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一方面及时接收和反馈信息,核查和处理违法行为。
优化责任制度设计 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的责任红线成色
根据我国环境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组织职能安排,应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类管理,以法律形式确定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对生态保护红线区保护管理的法定责任,形成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对红线区共同履行监管职责的局面。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中国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