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推动红线落地须平衡各方利益 专家建议应突出生态因素在补偿中的作用

发布日期:2020-09-08    作者:     来源:     点击:

生态补偿的目标是追求绿水青山保护者与金山银山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保护者受益,促使保护生态环境的付出实现外部化;破坏者付费,促使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实现内部化。

      “绿色发展与科技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创新讲坛近日在北京举办,其中第五分论坛的主题是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机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地方应因地制宜制定细则

       近年来,我国生态空间不断遭受挤占,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态安全形势严峻。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张文国认为,生态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突出短板,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加以强制性严格保护,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动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7日公布《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年底,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知易行难,怎样让文件执行好落实好,与会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张文国认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完了,如何监管显得尤为重要。《若干意见》从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明确红线优先地位、实施严格用途管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监管平台、评估机制和加强监管执法监督等方面提出了管控措施,旨在让地方政府意识到红线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从而认识到肩负的职责。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在《若干意见》以及其他配套政策的框架之下,因地制宜地制定更为具体的技术规范、管理章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张文国表示,要严格责任追究,落实主体责任。对违反生态保护红线要求,造成生态破坏的部门、地方、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实行责任追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保护红线的直接和根本受益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邹长新认为,红线划定后应进行广泛宣传,要设立统一的标识标牌,及时发布各类红线相关信息,让全社会参与到划定和严守红线的过程中,提升公民的环境意识。

把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列入重点补助和禁止开发补助

      据悉,生态保护红线主要分布在老少边穷地区。初步统计,全国592个贫困县,有499个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或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一旦划定,需要进行有效保护,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确保这些地区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转变。但是这些地区同时面临着摆脱贫困和加快发展的迫切需求。

      如何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得到体现?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刘桂环表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

      刘桂环认为,生态补偿在我国已经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生态补偿制度框架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她说,生态补偿的目标是追求绿水青山保护者与金山银山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保护者受益,促使保护生态环境的付出实现外部化;破坏者付费,促使破坏生态环境的代价实现内部化。通过对生态利益的关系和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建立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协调机制。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补偿并不是从零开始,江苏,海南等省份已经对此进行了先行先试。刘桂环表示,应该突出生态因素在补偿中的作用。将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包括禁止开发区)列入重点补助和禁止开发补助,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得益多的原则体现责任与权力的对应性。

       据了解,生态环境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如何将现有的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向生态保护红线倾斜,加大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保护补偿力度。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得到体现,让生态保护者真正受益。

加强监管平台建设实现互联互通

      根据《若干意见》要求,国家层面强化顶层设计的几个文件都已经印发,为各地划分和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供了技术指导和基本工作遵循。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印发《落实若干意见工作方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技术审核规程》《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督导工作方案》,形成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

       目前,7个技术组20余名专家成员分片区赴各地进行对接交流与技术指导。同时,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土建前期工作已经展开。研究制定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业务平台试运行方案》,并在河北、吉林、青海等9个试点省份开展监管平台试运行,年底前实现国家与试点省份互联互通。

      同时,在红线划定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相关专家表示,在地方层面存在划定进展不平衡,跨区域协调衔接难度大;部分市县的思想认识存在差异,各省工作方式有所差异;没有形成有效的多部门协作机制,缺乏部门间的沟通协调等问题。

      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加快推进各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抓好平台建设,加快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技术指南、考核办法和生态保护补偿政策等。

(特别声明:本文转自《中国环境报》2017-9-22,第04版,网址链接:http://49.5.6.212/html/2017-09/22/content_65079.htm


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