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孙髯翁撰写大观楼长联时滇池的美丽写照。
30多年前,随着环滇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与滇池自净力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滇池饱受污染之苦。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痛定思痛的昆明人发起了一场不见硝烟的“高原明珠保卫战”,运用多种措施积极开展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叮嘱干部群众:“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并提出了“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殷切希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重要定位,也是国家赋予云南的重要使命。多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首要任务和“一把手”工程,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集中社会力量,集中各方智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滇池流域水环境进行系统治理。
时至今日,尽管滇池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但滇池治理仍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水质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综合营养状态指数逐步降低,蓝藻水华暴发逐年推迟、持续时间逐年减少、发生面积逐年缩小,沿岸逐渐恢复清风拂面、莺啼柳荫的美姿,滇池这颗历史悠久的“高原明珠”正逐渐绽放出往日的光彩,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标志性成果。
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多年来中央、省、市对滇池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昆明全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作为昆明市市政府主管滇池污染治理与滇池保护和行政执法的职能部门,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No.1 “滇池清、昆明兴”
20余年“高原明珠保卫战”成效明显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形成发展的基础,自古以来人类就有依水而居的习惯。滇池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被誉为昆明的“母亲湖”。千年前,古滇国在此建立,人们荡舟湖上、捕鱼拾菜,依滇池而居、靠滇池而生,滇池以母亲般的柔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滇池人。
上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列车呼啸而来,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薄弱,环保设施的严重滞后,大量工业、生活污染物进入滇池流域。1988年以后,草海水质总体变差,外海水质在Ⅴ类和劣Ⅴ类之间波动。
上世纪90年代,一场不见硝烟的“明珠保卫战”在春城打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滇池治理工作,从“九五”规划开始,连续4个五年计划将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流域治理规划,国家各相关部委从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云南省委、省政府把滇池治理工作列为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大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程,尤其是“十一五”规划以来,进一步厘清了治理思路,制定了中长期治理规划,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和力度全面实施“环湖截污和交通、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六大工程,成立省政府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导组,制定颁布《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昆明市委、市政府把滇池治理当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头号工程”,认真组织开展实施各项治理工作,落实目标任务,全面推进滇池治理。通过不懈努力,滇池水质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富营养化程度持续减轻,水环境质量整体保持稳定,滇池湖体、主要入湖河道的水体景观及周边环境明显改善。
在市滇管局及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下,至“十二五”末,我市累计建成市政排水管网3700公里,建成环湖截污主干渠(管)97公里及10座配套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厂达到12座,污水日处理能力增加到191万立方米;完成了17座调蓄池建设,可有效收集45.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合流制区域雨污混合水;2013年12月29日,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正式通水,每年可补水5.66亿立方米;继续对35条主要入湖河道及84条支流进行综合整治,河道污染程度持续减轻;深化实施“四退三还”及生态湿地建设,累计建成5.4万亩生态湿地,一期拆除滇池外海防浪堤43.12公里,增加滇池水域面积11.51平方公里;实施一、二、三期污染底泥疏浚工程,疏浚1517万立方米污染底泥,其中,仅二期和三期底泥疏浚工程就清除总氮15583吨、总磷6890吨,削减了滇池水体污染负荷,滇池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No.2 20年来最好水质
2016年滇池治理成效首次排列全国首位
至2016年,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全年由劣V类提升为V类,成为了1995年来水质最好的一年!在国家年度考核中,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取得了72.7分的历史最好成绩;在中央电视台开展的“中国最美湿地”评选中,昆明滇池湿地脱颖而出,成了网友们心中的“中国最美湿地”;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鸟类彩鹮在滇池边出现,受到中央及省市媒体高度关注……
2016年是实施滇池“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市滇管局认真总结“十二五”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紧紧围绕湖泊水质改善,全面开展滇池流域的截污治污、河道整治、生态修复等工作,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滇池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2016年,我市实施滇池保护治理项目60个,完成投资33.15亿元。其中,开工建设日处理12万立方米的第十三水质净化厂、主城西片调蓄池等一批截污治污重点项目;完成排水管网建设109公里;开展海河黑臭水体整治,实施广普大沟、七亩沟、郑和路沟等河道及支流沟渠不达标水体水质提升工作,完成五甲宝象河、虾坝河、海河(铁路段)等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滇池外海北岸水体置换通道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在滇池湖滨拆除房屋8.4万平方米;建成古城河入湖口湿地1022亩、白鱼河入湖口湿地316亩;完成滇池面山造林补植及幼林抚育1万亩;实施减肥减药技术推广,完成农田测土配方施肥40.8万亩。
同时,市滇管局严格落实《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公布《滇池分级保护范围划定方案》,颁布《环滇池生态区保护规定》,完成《昆明市河道管理条例》《昆明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修订工作。严格滇池流域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监管,强化开发建设项目滇池保护审查和排水许可审批。查处侵占、偷排、偷捕等违法案件527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20次,拆除违章建筑7240平方米;对20座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和885座农村污水收集设施进行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稳定运行。并创新出台“草海入湖河道及支流(沟渠)建立精准治污识别建档立卡签约责任制度”;完成新、老运粮河河口导流带建设,恢复、新建水生植物1000亩;完成玉带河、篆塘河、西坝河清淤除障工程和盘龙江南坝卧倒闸提升改造工程,实现牛栏江引水补水草海;完成第一、三、九水质净化厂出水第一阶段水质提质工作;完成草海周边118个、929亩水塘(鱼塘)的清退工作,拆除建(构)筑物4000平方米。
此外,市滇管局等相关部门、单位还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环保企业开展滇池保护治理专项合作,建立了工作合作机制,取得了一批成果。实施中德水专项滇池项目,利用德国专利技术完成污染底泥减量控磷控藻试验;实施洛龙河水质净化厂水质提升试验示范项目;完成了草海水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开展草海水体流动场、滇池草海蓝藻绿藻生长机理影响要素等6个课题研究,科学指导草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通过努力,2016年滇池外海和草海富营养化水平进一步减轻,全湖为中度富营养(其中1-6月为轻度富营养);滇池蓝藻水华程度明显减轻,全湖由重度水华向中度、轻度水华过渡,发生蓝藻水华的总天数大幅度减少;滇池外海和草海水质类别均由劣Ⅴ类提升为Ⅴ类,实现了近二十年来的首次突破,滇池水质持续改善。
在国家环保部公布的2016年全国重点湖泊治理中,滇池湖体水质同比明显改善,滇池治理成效首次排列首位。滇池水污染治理工作获得了国家相关部委的肯定,滇池保护治理正在走出一条重污染湖泊水污染防治的新路子,为深化我国湖泊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No.3全面深化河长制
海河成为全国首条销号的黑臭水体
二十多年来,昆明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全面推进制度创新,争做绿色发展探路者。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印发后,我市率先全省迅速制定、出台《昆明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全市河长制工作的目标任务;数月来,36位市级河长、349位县级河长均对责任河道及区域进行了认真巡查,河长制督察组逐步对各地河长制落实情况进行督察调研;积极探索建立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滇池流域34条河道及支流沟渠全面实行生态补偿;今年8月,全市唯一一条黑臭水体河道——海河通过后期评估,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态环境部重点挂牌督办的全国205个城市黑臭水体中“摘帽”,成了全国首条销号的黑臭水体;今年上半年,滇池全湖水质稳定保持Ⅴ类……
在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中,我市将河长制工作在范围上推广到全市域的河(渠)湖库,在内容上转变到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全面综合治理,在体系上形成市、县、乡、村、村小组“四级河长五级治理”,在格局上实现分级管理、属地负责,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结合实际,对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进行了进一步深化。
根据国家对河长制工作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河湖库渠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强执法监管六项工作任务的要求,昆明市结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海绵城市建设、文明城市创建、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实现市域深化河长制工作全覆盖,并建立完整、系统、科学、合理的河长制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全市深化河长制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促进市域水环境明显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水环境安全得到保障。
为全面深化河长制,强化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工作,落实流域河道保护治理主体责任,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水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按照“谁污染、谁补偿、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今年市滇管局牵头制定了《滇池流域河道生态补偿办法(试行)》。按照补偿办法,水质未达到考核目标或未完成年度污水治理任务的,将由上游被考核单位缴纳生态补偿金,分配给下游被考核单位用于滇池流域河道水环境保护治理;考核断面出现非自然断流的,将按照每个断面每月30万元缴纳生态补偿金;未完成年度污水治理任务,比如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河道综合治理等工作的,也需按年度未完成投资额的20%缴纳生态补偿金……而这,在云南尚属首次。
自4月开展河道生态补偿工作以来,滇池流域各条河道所涉及的县区高度重视,纷纷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提升河道水质,各区、管委会按照市滇池流域河长办的相关要求,积极开展了河道清淤、河道整治工作,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加强河道保洁,以及河道沿线绿化美化相关工作,河道景观得到明显提升。
按照环保部、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的要求,去年,市滇管局组织开展了全市黑臭水体排查工作,共排查出海河1条黑臭水体,成为云南省12条城市黑臭水体之一,并进入住建部、环保部重点挂牌督办的全国205个城市黑臭水体名单。
之后,市滇管局出台了《昆明市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方案》,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由官渡区实施海河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并于去年底完工。连续6个月的水质监测工作及公众评议满意度调查完成后,8月8日,住建部正式发函,同意将昆明市海河黑臭水体销号,成了全国205个城市黑臭水体中首条“摘帽”的黑臭水体。
治水,是环境综合整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极为考验毅力和韧劲的宏大工程。滇池治理必定是一场艰苦卓绝、复杂严峻、旷日持久的“战争”,但在中央、云南省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滇管局将坚持不懈地继续做好各项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滇池终将复苏,蓝藻肆虐终有一日会重新碧波荡漾,臭气熏天终有一日会清风扑面……滇池治理这场战役,昆明,一定会获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