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专题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2022年6月17日,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课题组主办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专题工作会议”在线上顺利召开。莅临本次会议的嘉宾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方修琦教授及其数据库建设团队成员,“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数据库建设相关议题的讨论和交流。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赵志龙老师主持。
工作会议交流现场
方修琦教授表示,合作双方已就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开展过多次专题研讨和交流,此次会议将会对数据库表结构、数据库功能展现等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洽商,以期实现数据库建成后能够最大程度上方便学界使用。
下午三时,工作会议正式召开,北京师范大学陈思宇首先指出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建成知识服务、界面友好、面向研究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并指出数据库的建设重心是依托汉文资料、少数民族资料、田野调查资料与其他资料的数据检索结果可视化。汇报人指出数据层次可分为五层,即原始素材、可用资料、析出记录、派生数据、研究成果。就进程而言,原始素材通过筛选加工形成可用资料,继而从可用资料中析出记录,再对记录进行重组,从而派生数据,最终生产研究成果。在次过程中,从可用资料析出记录这一关键步骤直接用于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就设计方案而言,陈思宇指出数据库建设过程是管理界面、用户界面、记录库、资料库、底层数据与派生专题库等多个子系统之间的联动与功能整合。
学术研讨会报告现场
陈思宇提出数据库的资料来源可分为4类24种,即汉文资料、少数民族资料、田野调查资料与其他资料;数据层次则可分为两个层次,即底层文件与信息记录表。关于灾害信息的类型与信息,数据库将灾害分为七类41种,并将灾害信息划分为异常现象、致灾过程、灾害影响、灾害防备、灾害防备、灾害应对、灾害文化、其他与多过程等多个信息。针对灾害文化,数据库还进行了二维分类,将灾害信息的载体分为精神、制度、行为、物质与综合,再将灾害信息内容分为宗教信仰、思想、伦理道德、风俗习惯、法律规章、文学、艺术与综合,有利于用户进行检索工作。紧接着,汇报人还对数据处理的标准化与编码化进行了细致讲解,指出管理员、二级用户与一级用户在功能权限上的差异与不同。随后,汇报人展示了用户的操作界面,指出用户可通过多字段检索与多条件检索进行文献查找。在地图检索方面,数据库着力实现资料数量的可视化与资料溯源。通过数据库,用户可快速查找记录出处,下载附件数据。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宋颉指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信息数据创新平台包括了数据库平台、多媒体平台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系统,依托记录库与资料库,平台可实现对灾害史料的快速检索与初步分析。紧接着,宋颉对数据库的资料图表、检索步骤与操作方法进行了展示,引起了方修琦教授等专家学者的热情探讨。周琼教授及项目组成员针对一些具体问题与方修琦教授团队成员陈思宇、宋颉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最后,会议在热情洋溢的氛围中取得了圆满成功。
会议期间,周琼教授带领项目组成员针对方修琦教授团队所提出应该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充分的商讨,项目组成员针对数据库的标准化、可视化、信息化与数据版权等具体问题作交流发言。讨论期间,周琼教授介绍了项目启动至今灾害资料搜集的进展和丰富度,并就今后项目组成员继续搜集相关灾害文化资料做出新的安排。同时,周琼教授团队与方修琦教授团队还就开展数据库录入培训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
会议伊始,周琼教授对方修琦教授拨冗莅临指导数据库建设表示感谢,并就方修琦教授数据库建设研发团队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课题组合作共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的相关事宜作详细的介绍。周琼教授认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的建设至今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希望合作双方共同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的建设推向新的阶段,并能够如期建成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