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时疫到桥盐钡毒:近代四川麻脚瘟的认知与防治
田佳文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
摘要:麻脚瘟曾是四川地区一种特殊的地方病,是探究近代疾病知识建构的重要案例。清末民初,作为地方时疫的麻脚瘟受到民众心理和中医学理的感知及回应。抗战时期,在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与同济大学的实验医学探索下,麻脚瘟实现了“由疫变毒”的身份转换。被定为桥盐钡毒的麻脚瘟成为拉动各方利益的链条,在质疑、争论及时代困境中,“化疫去毒”的盐业改造实践促使地方经济与公共卫生被重塑。近代关于四川麻脚瘟的认知与防治不仅体现知识的生产与流动,更展现历史进程中多方力量的博弈和协商,进而成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有效落实的重要契机。
关键词:近代;四川;麻脚瘟;氯化钡中毒;疾病认知与防治;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7ZDA158);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实践项目“环境医疗与地方社会:清至民国四川地方病研究”(项目编号:BZKY2023100);
来源:《求索》2025年第4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Nu5WN-BjMePzdKYRwi__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