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气候的未来和热带雨林的命运,正和巴西贝伦这座“亚马孙门户”城市交织在一起。11月的贝伦,空气中弥漫着的不仅是热带雨林的湿润,还有全球气候治理的紧迫与期待。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的举办地,这座位于巴西亚马孙雨林边缘的城市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已成为审视全球气候危机的前沿窗口。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贝伦举行的气候峰会上指出,我们把全球升温控制在1.5℃的目标已失败。科学研究明确指出,全球气温最迟在30年代初暂时突破1.5℃阈值已成定局。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基线升高1.55℃,再度刷新纪录。冰川加速消融、海平面持续上升,使地球进一步逼近2℃升温阈值;2023—2024年,全球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了3.5ppm。《2025年全球临界点报告》指出,地球已突破首个气候临界点。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报告警示,森林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加速消亡,令几十年来的生态努力付诸东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新版气候承诺仅轻微缓解危险升温预期,全球气温的数十年平均升幅至少会暂时超过1.5℃。《地球健康检查(2025)》指出,保证大自然系统充分发挥功能的科学临界值的“地球边界”中的气候变化、生物圈完整性、土地系统变化、淡水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流动、新物质污染和海洋酸化已突破临界值,目前大气气溶胶负荷、平流层臭氧消耗2个行星边界尚属于安全范围。气候变化最为严重,并作为核心驱动力影响生物完整性、海洋酸化等其他安全。据世界气象组织最新通报,今年1—8月全球均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已升高约1.42℃。《2025气候行动报告》指出,全球45项关键气候行动的进展均未步入正轨,无法确保2030年排放水平与1.5℃温控目标相符……普通人能感受到的频发极端天气事件,正以最直接的方式宣告气候危机的紧迫性。
COP30的召开标志着《巴黎协定》进入全面实施的关键阶段。十年来,绿色低碳发展已成共识,但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的抬头正推高全球能源转型成本。贝伦气候大会旨在构筑未来气候治理的四大支柱:核心引擎是推动以公正有序的能源系统重塑,锚定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3倍与能源效率翻倍的宏伟目标;动力基石是兑现每年为发展中国家动员1.3万亿美元气候资金;衡量标尺是通过新版全球适应指标体系;实施保障是落实涵盖路径与技术的公正转型工作方案。同时,大会将关注热带森林保护、原住民权利以及可持续燃料、甲烷减排等新兴热点。
2025年是新版国家自主贡献提交年,全球气候治理也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目前已有113个国家提交了各自的更新版气候计划,其累计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69%。然而,当前地缘政治冲突与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使得这些计划所承诺的雄心水平,与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要求之间,仍存在显著差距。贝伦大会是人类在滑向不可逆转的深渊前“为时已晚前”的最后契机。
COP30将检验全球气候融资体系的公平性。虽然COP29确立了新的集体量化目标,但现在必须将这一雄心纳入《巴黎协定》的实施和透明度架构中。面对发达国家现有资金承诺与发展中国家每年1.3万亿美元气候需求之间的巨大差距,《从巴库到贝伦路线图》呼吁,到2030年必须动员起每年至少1.3万亿美元的全球气候融资。损失与损害基金的设计已基本完成,现在需要从纸上谈兵转向实际行动。COP30有望标志着损失与损害基金从机构设计向运营交付迈出重要一步。
亚马孙雨林正逼近一个危险的临界点,最新研究显示亚马孙雨林可能在15年内丧失自我修复能力。过去40年间,超过5000万公顷雨林遭到破坏,其中帕拉州牧草地面积增幅达355%。研究人员警告,植被大规模消失将破坏区域水循环,导致雨林退化为稀树草原。这种生态转折不仅会释放数十亿吨CO2,更将引发全球气候系统的连锁反应。亚马孙地区的原住民和传统社区既是气候危机的首要受害者,也是生态保护的关键力量。然而,森林砍伐与海岸侵蚀正在摧毁他们的生计基础。正如当地学者所言,亲临此地意味着直面气候变化引发的所有问题:从极端干旱到生物多样性丧失。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和永久冻土融化,可能释放被封存万年的微生物和病毒。由于北极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增加了古老微生物暴露的可能性。科学家在冰川样本中发现仍具活性的远古病毒,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新挑战。在“全球沸腾”时代,构建生物安全新范式迫在眉睫。
深圳的“生物圈三号”展示了城市碳中和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通过部署8000平方米光伏板与储能系统,实现建筑节能率85%、建筑能耗下降60%、绿电占比85%,零废弃循环机制实现厨余垃圾100%和绿化垃圾40%在地资源化,每年减排CO2超800吨,这种微电网创新为城市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建筑内装修大量采用竹材,有效减少碳排放。
大会前夕,中国以一份对标《巴黎协定》目标、符合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的情景范围、覆盖全经济范围和所有温室气体的NDC 3.0答卷,昭示了其气候行动的决心和力度。从富有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再到致力于团结合作的全球主张,中国正以“行动派”和“实干家”的担当,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宝贵的确定性。中国代表在贝伦指出,中国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务实行动、公正转型路径、科技创新不动摇。COP30的成功取决于全球各国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的气候雄心和行动,无论达成什么协议,都不能仅停留在纸面承诺,必须转化为具体行动。贝伦大会应凝聚多边主义共识,传递出坚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巴黎协定》原则、加速公正公平的绿色转型、促进全球绿色合作等明确信号,推动NDC的切实落地,并着力破解长期存在的资金与技术瓶颈。碳市场规则需要统一和透明避免重复计算和绿色洗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必须协同推进,全球最重要的碳汇之一亚马孙雨林的保护工作亟需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土著社区和当地居民的传统知识应该被尊重和纳入保护策略。
贝伦的空气中回荡着亚马孙雨林的警示与希望。COP30是一场关乎地球未来的关键会议。全球政要、气候政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齐聚“地球之肺”时,更需要进一步考虑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终极、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是什么?如何制定不同时间维度的行动方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斯蒂尔在贝伦大会开幕时指出,全球排放曲线在历届大会成果的推动下已开始下行。面对挑战,借本届大会主办地贝伦坐落于亚马孙河入海口的地理特征,斯蒂尔提出正如亚马孙河由万千支流汇聚而成,有效的气候行动也必须依靠广泛国际合作的“细流”才能“汇集成海”。
巴西政府承诺,COP30“不会是奢华的COP,而是真实的COP”。衷心期待贝伦气候变化大会能给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的生机,重新唤起2015年《巴黎协定》诞生时的合作精神,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入一个从承诺转向行动的“兑现十年”。
作者是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