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是责任不是冠名制 护绿复绿涵养源头好水
山水十堰多了五条绿飘带
五条不达标河流全部消劣,地表水断面达标率达到100%
“神定河水质于2019年9月6日出现拐点,历经春夏秋冬四季考验,一年多来基本保持在Ⅳ~Ⅴ类水质,已成功消除劣Ⅴ类!”湖北省十堰市生态环境局水科科长马淑平拿着最近一年来的水质监测报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历经8年克难攻坚,十堰市过去的五条不达标河流(简称“五河”)至此已全部消劣。其中犟河、剑河、官山河3条河流已于2015年先后达Ⅱ~Ⅲ类水质,泗河、神定河于2019年消除劣V类,达到了Ⅳ类水质标准。
十堰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夏涛说,丹江口库区长年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质标准,“五河”已由“龙须沟”变成“绿飘带”,十堰全市地表水断面达标率由2013年的82.4 %上升为100%,优良水体比例高达94.3%。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十堰市为了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围绕五条不达标河流克难攻坚,碧水保卫战取得了显著成效。
保得好清水
8年筹措资金30多亿元
在十堰市茅箭区马家河示范段,河道沿岸草长莺飞,美景如画。每天来此散步的刘大爷说:“我每天早晚来这里走走转转,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心情特别舒畅。”
神定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剑河是流经十堰城区的五条内源纳污河,2012年以前,全部属于劣Ⅴ类水体。从数据上看,“五河”年入库总量不到丹江口水库蓄水量的1%。
对这不足1%的入库水量,十堰却付出了100%的努力。近8年来,十堰不等不靠,累计筹措资金30多亿元,全面实施五河综合治理工程。
8年来,十堰通过实施六大工程保“五河”水清,累计增加污水处理能力16万吨/日,清除污泥和垃圾561万吨,整治排污口590个,完成河道清淤138公里;建成生态跌水坝16座,建设生态河道130公里;建成清污分流管网1400多公里。
十堰还清理网箱18.2万只,关闭规模化养殖场134家,关停并转高污染、高耗能企业560家。强力推进十年禁捕,1500艘有证渔船全部上岸拆解,6400多艘三无船舶全部分类处置,3000多名渔民全部洗脚上岸。
经过大刀阔斧的治理,十堰“五河”水质明显改善,其中官山河、犟河、剑河已持续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Ⅲ类,列入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劣Ⅴ类水体名单的神定河、泗河,也于2019年相继消除劣Ⅴ类。
为进一步提升神定河水质,2020年,十堰将神定河治理攻坚指挥部前移至工程一线,成立神定河河长办,并抽调骨干现场办公,推进实施污水收集管网复线建设、重点支沟深度清污分流等六大水质巩固提升工程。国家反馈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神定河水质均达到Ⅳ类。
治得好污水
成为污水处理技术“博物馆”
记者日前走进武当山污水处理厂,看到在一个“地埋式”建筑内,有两个提升泵正在工作。十堰市生态环境局武当山分局局长姚万军说:“这里安装着3个中水回用提升泵,两用一备,主要是将武当山污水处理厂尾水提升到剑河上游进行生态补水。”
据了解,武当山污水处理厂于2008年建成,当时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天1.4万吨,采取的是传统的ICEAS工艺,出水水质标准为一级B。2017年,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对其进行了提标升级,将污水处理能力增至每天2万吨,并采用了国际先进膜工艺,将污水处理标准提升至地表Ⅳ类水,其中多项主要指标已稳定达到地表Ⅲ类以上水质标准。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尾水,直接提升至剑河上游,为剑河生态补水。
过去,十堰曾建设了一批乡镇污水处理厂,其中大部分出水水质为一级B。自2018年起,十堰市各县(市、区)积极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了一批,提标改造了一大批,全市9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甚至地表水Ⅳ类标准,有些甚至高于全省乡镇污水处理要求。
“这是人工快渗池,作用是对已经处理过一次的生活污水进行再处理。”12月初,在十堰市犟河水质净化厂,厂里负责人冯强强介绍说,“目前厂内每天处理西部污水处理厂尾水近4万吨,处理后的出水可以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一级A标准后可直接排至水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的十堰自我加压,又在西部污水处理厂下游增设了犟河水质净化厂这一“守门员”工程,将排入犟河的水水质提升至地表Ⅲ类水标准,以更好地提升犟河水质。
十堰还投资了12.3亿元,在全市1600多个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覆盖率达87%。建设庭院式污水处理设施550座,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527座,水肥一体化设施507座,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1550千米。通过整治,农村“污水靠蒸发”的场景一去不复返。
近年来,十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污水处理系统,在全国率先探索PPP等模式,引入碧水源、深港环保、北京排水集团等多家第三方治水公司驻扎十堰治污。
十堰已汇集膜工艺、人工快渗工艺、红菌技术等30多项先进污水处理技术。十堰市“五河”治理技术组组长,十堰市环科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畅军庆说,十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污水处理技术“博物馆”。
涵得好山水
森林覆盖率达66.7%
“看,那是我们采用客土喷播方式修复的祼露山体,已一人多高了!”前不久,在“郧十”一级路旁,十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指着一大片绿意盎然的山体感慨到,“平均修复1平方米祼露山体大约需要90元,代价与室内铺一般的地板砖相当。”
十堰地处秦巴山区,修路、建厂房等难免留下裸露山体。十堰坚持“谁管理谁负责、谁开发谁修复、谁破坏谁治理”原则,边建设边修复,近5年累计完成祼露山体治理274处130多万平方米。
在城区道路建设中,十堰实施“口袋公园”工程,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统筹推进城市大、中、小公园均衡布局。
山上植树造林“响鼓重锤”。十堰打破常规种树,创造性实施四季挖窝、三季栽树方法,在适宜栽树季节栽树,不适宜季节挖窝、管护、育苗,使植树绿化成为常态。
连续多年,十堰每年人工造林规模保持在30万亩以上。目前十堰市森林覆盖率达66.7%,大大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十堰现有林地面积2896万亩,森林面积194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6645万立方米,3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
森林素有“绿色水库”之称,能涵养水源,治水就应做好山区水源涵养工作。十堰市林业局天然林资源科科长袁晓秋算了一笔账,十堰天然林每年所涵养的水源相当于30多座1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
自2014年始,十堰还强力推进生态创建“细胞工程”建设,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将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列入市政府年度“十件实事”。
目前,十堰已创建生态乡镇116个、生态村1447个,全市8个县(市、区)全部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十堰于2018年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于2019年又成功摘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桂冠。
为保护好山体,十堰出台《十堰市山体保护条例》《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两部地方性法规,并将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日确定为十堰市生态文明日。
除得好患水
累计安全处置6万多吨危险废物
在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个临时停车场,过去曾是危险废物多氯联苯填埋点。1982年~1992年,东风公司按照国家要求,将十堰地区约5000个含多氯联苯的电容器分4个填埋区进行了集中地下封存和填埋。个别填埋区最深达50米,距丹江口水库直线距离不足10公里,成为安全隐患。十堰历时5年、投资1.18亿元,将4个填埋区4895个含多氯联苯的电容器及粘染物(累计1725.5吨危险废物)全部安全跨省转移处置。这是我国迄今处置含多氯联苯危险废物的最大项目,整个过程零污染、零事故、零投诉。
2014年3月,竹溪县西关街改造。有知情者反映,原减振器厂地下埋有剧毒化学品——氰化钾。所埋氰化钾是原减振器厂产品化验的主要试剂之一,后来工厂的化验工艺改变,剩余的氰化钾被埋于厂区内地下保存。上世纪90年代,工厂倒闭,人员变动,埋藏氰化钾的地点鲜有人知。十堰市生态环境部门历经波折,终将7.9吨氰化物、铬化合物以及粘染土壤等危险废物,全部安全跨市转移至湖北汇楚有限公司予以安全处置。
为确保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安全,郧阳区投资1亿多元,果断将4家含重金属企业关闭,不仅将建厂房的砖块全部予以转移“消毒”掩埋处理,还将厂房下面可能被污染的毒源土壤全部刮除,累计刮除含铬污染土壤15.8万多立方米。
近年来,十堰累计安全无事故处置6万多吨危险废物,消除水源安全隐患,确保了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饮用水安全。
引得好活水
“一号水利工程”引源头活水入中心城区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却也极度缺水。城区百万人口,自产水资源只有1亿立方米。望得见山,看不见水,是十堰城区的民心之痛。引源头活水入中心城区,是十堰城区居民20多年的梦想。
2020年9月28日,十堰市水资源配置工程在马家河水库全线开工。工程建成后,将彻底解决车城近百万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市区工业用水和城区河道生态流量也有了保障。
十堰市水资源配置工程总投资25.4亿元,是十堰市“一号水利工程”和最大的民生工程,同时又是重要的基础工程和生态工程,被列为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的重点工程。
工程从竹山潘口水库取水,自西南向东北方向输水,穿越竹山县、房县、茅箭区,引水至茅箭区马家河水库,后再分支线引水至城区百二河水库。线路总长度约73公里,其中,干线长度近69公里,支线长度约4公里。
潘口水库位于竹山县城上游12公里处,上游无县城,无工业污梁,是一类优质水源。引水入城后,1.2亿多立方米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4000多立方米作为生态用水,还可以置换出1亿立方米进入城区河道。
十堰还沿百二河河道建设十堰春耕、风华老街、上善若水、福寿康宁、东风浩荡、万涓归流等6个景点片区,在改善河道两岸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了城市功能、品位和宜居水平,打造城市生态名片。
这一工程主要建筑物包含进水口2处、暗涵1座、倒虹吸4座、节制闸3座、退水闸3座和百二河进水口闸1座。共布置6条输水隧洞、8条施工支洞。规划年引水量1.67亿立方米,设计流量为每秒6.7立方米,为Ⅲ等中型水利工程。工程总工期54个月。
工程建成后,穿越中心城区的百二河、神定河等河流将呈现碧波荡漾、绿水环绕、活水涌流的美好景象。
管得好“圣水”
“河长制”是责任制不是冠名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6年来,丹江口水库已向北方安全调水340多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6700多万。南水已成为京津冀豫2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其中河南13个城市、河北9个城市、天津14个行政区居民以南水为主要饮用水水源,北京城市用水约73%为南水。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被喻为“圣水”。如何管好这库“圣水”,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近年来,十堰不断创新环保体制机制,成果极为丰硕,很多经验做法被全省乃至全国学习、借鉴、推广。
在全省率先成立以市委书记任第一主任、市长任主任的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出台《十堰市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责任规定和考核办法》,明确县(市、区)党委政府及40余部门环保责任清单,在全省率先实施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第三方考核。
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实施办法》,已依照该办法对2个单位予以环保“一票否决”,对28个单位实施“一票否决”预警。
制定实施地表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办法,市政府每年拿出1300万元资金用于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和考核奖惩。
在2012年探索由市政府领导担任河长的基础上,于2017年开始打造“河长制”升级版,全面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体系,明确各级河长2811名。
在一次河长制工作会上,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张维国强调:“‘河长制’是责任制而不是冠名制,各级河长要切实履行好包干河流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要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
言必信,行必果。近年来,张维国以及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新武等市级河长带头,多次深入实地巡河,促使各级河长巡河蔚然成风。仅2018年与2019年,市、县、乡三级河长累计巡河1万多人次,村级河长巡河已实现常态化。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2021年第1期;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