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8月24日13时,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启动了储存在福岛第一核电站经过处理的核废水(核污染水)排放到太平洋的进程。9月11日,东京电力公司称福岛核废水首次排放入海的约7800吨已排完。日本的这一行为是人类首次有计划主动向自然环境大规模排放核废水(核污染水),引发了巨大争议。
从不同立场,对日本这一行动的态度有赞成、不反对和坚决反对的。赞成是以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为代表的利益集团,更多的是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不反对是以国际原子能机构以及西方国家为代表的一方,以现有国际安全标准为法律依据,认为东京电力公司目前向原子能机构传输的排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数据均在预期水平内,原子能机构现场分析表明排放的处理水中的氚浓度低于每升1500贝克勒尔的操作限制;坚决反对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以及广大的环保NGO和公众,反对者认为核污染水排放将引发大规模海洋污染、威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等难以逆转的后果。
核废水(核污染水)排放的博弈是围绕现有“科学”和自身“立场”展开的,也有从地缘政治格局上进行考量;就是从“科学”角度看,原子能科学家、核安全专家、环境科学家等偏向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生态学家、生物学家等认为会有可能造成生态系统不稳定和危害动植物的正常进化。如果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看,会出现另外一幅图景。当前人类文明的主流文明就是相对于大陆文明的海洋文明发展带来的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以工业化、自由化、贸易化为手段通过海洋带来了全球一体化。如果没有海洋,全球化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程度,海洋经济圈在全球经济增长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可以设想,全球经济格局中缺席高度发达的欧洲海洋经济圈、北美海洋经济圈、亚太海洋经济圈,世界经济能有当前的繁荣、文明的演进能有当前的进步?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拥有陆地上的一切矿物资源以及陆地上没有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是能源、矿物、食物和淡水的战略资源基地,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不仅高于陆地生态系统,甚至可能超出我们目前的认知。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的海洋生产总值9462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8%,保障海洋生态安全,对我国乃至全球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一旦在解决气候变化、能源供给、粮食安全等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的海洋被污染,就意味着文明倒退,出现国家意志凌驾于全球意志之上、社会进步的进程中“愚昧”驱逐“文明”。全球变暖带来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沉降,使得被污染的海水入侵沿海城市的风险增加;海水蒸发通过水汽循环污染大气和稀缺的淡水,支撑全球经济发展的沿海城市更是首当其冲。
尽管有报道指出,前苏联秘密向海洋倾倒核废料和排放核废水是全球最多的,也并未给人类带来不好的影响,现有的研究也没有证明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和植物造成风险。但我们要时刻清醒,人类利用核能步伐是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前行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是受时段限制的。科技发展史已经证明历史上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今天的科学就证明是有问题的;以现有科学标准来看“达标”的,也许经过若干年科学突破、技术进步就会发现今天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尽管是经过处理的核废水(核污染水),也符合目前的国际安全标准,但直接排放进太平洋,对海洋的影响并非在短期内显而易见,谁也不敢保证这种长期排放从长远来说没有影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造成的风险不能排除。法律的本身特性,也决定了法律的滞后和缺位。当前,人类的放射生物学知识尚不完善,但核废水(核污染水)中的污染物沿着食物链向顶端生物富集并最终威胁人类健康已是生物学的常识。这种富集效应带来的恶果,是今天的国际安全标准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当前,由生态问题引发的国际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冲突与摩擦的比例日益增大,生态安全已经构成人类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态安全涉及自然因素、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引发的生态安全,核生态安全作为人为因素,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就会影响文明的进程。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带来一个极为重要的后果是核恐惧的出现,美国三哩岛、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日本福岛的核电站事故进一步加深了人类的辐射恐惧。全球现有的400多座核电站大都濒海或江河,安全隐患始终是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果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必须执行最优的预案、最大限度地消除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人类的应对策略是积极的,为国际社会在核安全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果只顾眼前利益,用最简单的摆烂方式直排核废水(核污染水),那无疑会摧毁海洋文明的根基,福岛核废水(核污染水)的排放事件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人类对辐射的恐惧还会带来社会和经济混乱,破坏全球海洋产业链。从人类文明进程的宏观视野看,日本核废水(核污染水)排放将直接导致以工业化、贸易化为代表的西方海洋文明的衰退。
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文明的中心是亚欧大陆文明,受人类认识世界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遭遇到具有鲜明开放性的海洋文明的挑战时,大陆文明无可奈何地让位于海洋文明。工业文明是典型的以“工具”作为文明发展标识的文明,随着工业化带来的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已经停滞不前,当今全球发展的步伐正受到气候灾害、冲突、经济衰退及新冠疫情残留效应的综合影响,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正步入“瓶颈期”。人类要可持续生存并发展,必须突破这一瓶颈。数千年前的古代历史时期,在从喀尔巴阡盆地到太平洋的古丝绸之路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以生命、共同体和自然为中心的亚欧大陆古文明。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现代航空技术和轨道交通技术等的发展,将突破大陆地形地貌的限制,以“生命”作为文明进步的标准兴起于中国的生态复兴——生态文明建设,将使亚欧大陆文明再度焕发出璀璨的光芒,重构世界图景、转变生存理念、再造发展模式。
面对海洋文明的谢幕、大陆文明的再度崛起,我们准备好了吗?
修改后的文章以《2023年或是西方海洋文明衰退元年》为题刊于《环球时报》2023年9月12日第15版
网址: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4EVBtdyDWZz
作者:刘宗超,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贾卫列,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