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

绿色发展

首页 >> 生态经济 >> 绿色发展 >> 正文

从荒山到金山银山 “要饭林场”变身“绿色资本”

发布日期:2020-09-09    作者:     来源:     点击:

 建于1957年的原山林场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占地面积4万余亩。曾经森林覆盖率不足2%的荒山秃岭,如今林木覆盖率已达94.4%,活立木蓄积量达19.7万立方米,该林场在中国率先走出一条护育森林资源、发展林业产业化的新路。

  “林场是石灰岩山地,20几个山头岩石裸露,动植物稀少,石漠化非常严重。提起原山林场60年前的状态,74岁的退休职工段新安至今仍记忆犹新。建场之初,林场主要任务是造林、护林,然而北方气候干旱,立地造林条件有限,林木成活率低,年年造林不见林是常事。
  林场所处的博山区是山东中部工业重镇,素以发展煤炭、陶瓷、琉璃等重工产业为主。为恢复生态,几代林场人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石缝中刨坑种树”“百人传水浇树”“不下雨不栽树”“石头房遮风避雨等经历,成为段新安这批林一代的共同记忆。
  历经30载,第一代务林人让秃岭荒山摇身变成绿水青山。林区现有松树、侧柏、刺槐等937种植物品类,并吸引300余种野生动物在此落户。据测算,原山林场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约107万吨,释放氧气约78.7万吨,吸滞灰尘97260万吨。
  生态保持重在造绿,更在护绿。在原山林场工作近20年的吴宝东是名林二代,作为护林员,他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就要爬上山顶的瞭望点,观察周围是否有火情。他常年住在山上,每天除了瞭望,还要步行10公里巡山,杜绝一切损害林木的因素。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几代人用青春守护这片绿色财产,功在千秋。像这样的防火瞭望点,在原山林场有将近30个。
  今年28岁的林三代贾玄璞是原山林场青年防火队的队长。每年秋末冬初,他都要和队员拎着20公斤重的灭火风机,打烧防火隔离带,常常一走就是一整天。冬季打烧现场,寒风、热浪交替来袭,吹得人睁不开眼睛。尽管工作艰辛,但想到父辈们几十年的付出,自己就充满了干劲
  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告诉中新社记者,上世纪80年代,由于财政断奶、限伐断粮,林场被迫走向市场求生,开始探索保生态与闯市场两条腿走路。
  实行林场改革20余年来,原山林场在继续植树造林、支持生态建设的同时,采取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方式自造血液。这个一度负债400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要饭林场,靠这片绿色资产变成如今年产值逾10亿元的金山银山,成为山东林场改革的样板。到2017年底,山东将全面完成155家国有林场的改革任务。
  盘活绿色资本护绿更可持续。孙建博透露,改革以来,林场了,山更绿了,定岗定人定责的机制提高了员工植树造林、防火护林积极性,林业产业化之路也让林场人更富了。职工年收入由1996年的5130元提高到2016年的5.6万元。集团效益反哺林场,林场防护体系提档升级,做到了不砍树也致富
  目前,中国共有4800多个国有林场,面积近9亿亩,囊括中国1/6的森林面积。原山林场的成功转型,为国有林场改革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典型经验,也成为了中国林业系统艰苦创业、改革奋进的原山样板,并引得各省林业人纷纷上门取经
  谈及国有林场如何改革,曾先后调研了中国12个省份林业发展状况的孙建博认为,林改要在借鉴成功经验的同时因地施策。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把荒山育成绿山促进了生态平衡,也会让经济发展有靠山,发生在这个领域的绿色变革意义重大。
  “森林是支撑社会喘气的机器,我们应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森林。到2020年,孙建博希望将原山林场建成集生态保护、民生保障、文化引领于一体的现代化林场;他计划将中国版的生态圈推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者 沙见龙)

来源:生态中国网;网址链接:http://www.eco.gov.cn/art.do?catid=520&aid=146100


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