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
一畦畦茶园紧密相连,与远山交织,堆碧叠翠。5月20日上午,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内,游客漫步在木质游道上,不时拿出手中的相机拍照留念。
“以前这里都是‘望天田’,景色可没这么漂亮,这两年才变化大。”正在茶园休息的海棠村党支部书记程江介绍,从荒山到绿山,从茶园到公园,再从茶区到景区,牛碾坪在近4年间实现发展“三级跳”。这样的变化,满足了当地群众的发展意愿,也赢得了游客的“点赞”,更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荒山变绿山
村里有了国家级景区
“先给你们泡几杯今年的新茶,你们慢慢聊着,菜马上就好。”在牛碾坪景区门口的“老兵驿站”农家乐,老板黄丙丽忙着招呼刚进店的游客落座。
尝了一口新茶,来自成都的游客游先生立刻问道:“老板,你们这个茶叶还挺好喝的,从哪里买的?”
“都是自己茶园里头种的。”放下手中的茶壶,黄丙丽抬头笑着答道,“我们名山区的村民,90%都在种植茶叶。”
被誉为茶祖故里的名山区,是我国文字记载的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方,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线之一。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到芦山地震灾区视察时作出“雅安本来就有绿色生态优势”,“要突出绿色发展”的重要指示;四川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作出《关于深入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决定》,把绿色发展作为四川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必须始终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战略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雅安市委确立了“抓住灾后恢复重建大机遇、做好生态文明示范大文章、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总体思路,四川省政府副省长、雅安市委书记叶壮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把生态的潜力转化为发展的优势。
依托牛碾坪深厚的茶文化底蕴,雅安开始在重建中着力推进国家茶叶公园建设,推动以茶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现在牛碾坪变化太大了,有着中国最美茶山的胜境,还有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能旅游观光,还集茶叶生产示范、科普教育、科研创新为一体。”程江坦言,昔日村民苦不堪言的“望天田”,摇身变成国家级景区,这是村民从来没有想到的。
■绿山变金山
茶叶成了“绿色银行”
5月20日下午,海棠村村主任吴承勇,将采摘的100多斤新鲜茶叶,送到了当地茶叶加工厂。从今年春季采茶季节开始后,吴承勇就一直没有闲过。
“家里共种了20亩茶园,每亩的收益在8000元左右。”海棠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很适合茶树生长,吴承勇介绍,村里大部分土地都种满了茶树,附近的100多家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厂,基本能满足茶叶的销量。
茶叶成为“绿色银行”,雅安在深入推进生态、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始终没忘一条发展“红线”: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我们要算长远账,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特别是四川还实现了省级督查全覆盖,给各级党员干部都戴上了‘紧箍咒’,这督促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政绩观,不断提升环境保护工作的水平。”中峰乡工作人员周小波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雅安在青山绿水间孕育新的发展机遇,“点燃”了服务业的发展。不少村民从茶农变成创客——围绕观光茶园,海棠村、甘溪村村民开办了40余家农家乐和特产店,打绿色牌、走生态路、搞服务业,通过劳动把家门口的生态资源转化为财富。
“很多村民都从外地回来了,守在家门口数钞票,比在外面打工安逸多了。”谈到牛碾坪发展给村里带来的变化,程江表示,当地村民初步实现了住上新房子、发展新产业、过上新生活的目标。
牛碾坪万亩观光茶园景区办公室主任马飞鹏介绍,仅2016年上半年,当地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6800元,超过2015年全年的水平。
■金山助发展
灾区力争实现同步小康
牛碾坪从默默无名到成为国家级景区,正是近年来雅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缩影。现在的雅安,正按照市委三届十三次全会上明确的发展目标,走出“绿而美、绿变金”的特色发展之路。
雅安以绿色发展为统领,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提升工程,开展绿美雅安行动,加快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建设,不断探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同时,灾后重建后的新村聚居点,与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相互呼应,生态茶叶、果蔬、果药产业的三条生态文化旅游经济走廊,贯穿一二三产业链,推动雅茶、雅竹、雅果、雅药、雅鱼等“五雅”产业连片规模发展。
雅安全市上下坚持把“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生态优势得到有效转化、生态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生态红利持续富民强市、生态家园魅力充分彰显、生态文明全国示范”6个方面作为基本内涵,正加快把美丽雅安、生态强市的美好蓝图变为生动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