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田,不仅仅是劳动生产为老百姓带来生计的场所,也是孕育勃勃生机的众多生命的生态系统。中国绿发会鸟类学家李振文,长期以来,在藕田水鸟深入研究中,发现有些藕田具有复杂的生物多样性,并持续数年野外考察和研究。李振文对藕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探索与研究,拓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认知和新见解。藕田是对自然湿地淤泥质生境退化一个生境替代。对藕田生境进行简易生态修复和维护,就可为自然湿地的某些水生植物,特别是依赖湿地生活的鸟类提供了繁衍生息的机会。藕田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存新的拓展空间,可能是某些特定物种繁殖的理想替代方案。李振文老师经过长期的调研发现,藕田类农业生产方式,需要社会和学界支招进行规范和微调整,在不影响农业生产前提下,提供生物多样性发展的平台。对原始属性较好的小微湿地、原生态斑块或原生态走廊,必须马上行动起来进行抢救性保护。
这是一个人类活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Our Neighborhood, 简称BCON)是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发起创立的自然保护倡议,旨在发掘人类活动密集的地区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佳实践,兼顾保护和发展,协同可持续生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传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是在深山、自然原野、自然保护区中进行,这种圈地式的保护方式固然十分重要,但目前的努力远远不足以扭转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的全球趋势。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创新的思路。由于人类生活范围的扩张,研究如何在人口聚集区有效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
虽然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但李振文、李立父子仍像往常一样,天刚蒙蒙亮就出发了,驱车70多公里赶到武汉涨渡湖地区,开始他们坚持了5年的藕田类生境生物多样性监测调查。一周前,他们刚刚在一个俞姓老板的藕田中发现一个鸟巢里有两枚卵,所以今天继续来这个地方监测孵化状况。
湖北广袤的湿地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为长期从事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李振文提供了广阔的天地。2016年正式退休后,他的业余生活几乎全部投入到湿地生态探索与研究上。在谈到为什么去做这件事情时,他介绍道,刚开始主要是爱好驱动,后来觉得是责任感:既是专业技术的责任感,也是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许多年来,我对水鸟保护很倾心。比如鸻鹬类迁徙北上一直存在许多谜,想去破解这些谜题。”李振文说:“2007年,我偶然发现藕田鸻鹬类夏季分布,之后陆续目击到这种情况,我做了记录和照片视频。2015年,我与儿子商量决定立项独立调查。” 干这件事,花钱、跑路、劳顿、外人误解,只有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儿子李立理解并支持他。每当休假,儿子就抽空加入进来。
这天早上,藕田里黑翅长脚鹬急促地鸣叫,引起了李振文的注意,他立马用长焦镜头观察。啊!只见一个巢位上幼鸟破壳而出。35分钟后,第二枚卵破壳,第二个小生命出生了。在这个巢位里,一对亲鸟产下两枚卵,全部孵化成功。
亲眼目睹这一幕,李振文欣喜若狂,因为这样的研究对象来之不易。他希望能够拿到连续的观测数据。
2015年以来,父子俩共记录到一定数量的多种鸻鹬类水鸟在当地繁殖,刷新了当前鸻鹬类北迁繁殖的认知。同时,他们父子对藕田类生境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有了许多新发现、新认知、新见解。
2021年3月下旬以来,李振文已经持续野外调查31个工作日。在5月8日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儿子拍到了有害外来物种福寿螺,这是他们第一次聚焦藕田外来有害物种。更意外的发现是,一对年长的夫妇在鸭儿湖地区的自然湿地瓜圻塘岸边的藕田里,用最原始的手工扯草方式作业,保护了藕田的生物多样性。那里的藕田有蜻蜓正在产卵、蚂蟥和田螺在互动、黄鳝的洞穴导致藕田漏水、鹤鹬和林鹬在藕田觅食,还有丰富度极高的莎草科植物牛毛毡和雨久花科鸭舌草等组成的植物群落,藕田水质清亮,沉水植物清晰可见。在李振文、李立父子看来,现在这样原生态的藕田生境是极为稀少的,应当立刻行动起来进行抢救性保护。
每一个藕田,都充斥着生物多样性的机会,都有人类可以保护和作为的空间,都有独特的生态故事。
通过2015-2021连年持续不断的田野调查,李氏父子在藕田有了很多发现。他们通过大量记录,证实了藕田是鸻鹬类水鸟繁殖重要依赖生境,还连续监测调查记录到黑翅长脚鹬、林鹬、反嘴鹬、金眶鸻等鸟类的繁殖。第二个新发现是,当一个小型自然湿地丧失本底生物多样性后,它周边的藕田可能成为水生生物避难所,保留着可观的原生物种,对未来湿地恢复的种质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第三个新发现是,大面积藕田生产,可以使周边的河流湖泊在与之进行联系的水文过程,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十分积极的意义,许多物种在藕田生境更利于繁殖后代,然后进一步随水流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