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

生态教育

首页 >> 生态文化 >> 生态教育 >> 正文

全媒体走进“滇池卫士”志愿服务一线 试新装备 “市民河长”捞渔河搞科研

发布日期:2021-04-27    作者:     来源:     点击:

全媒体走进“滇池卫士”志愿服务一线 试新装备 “市民河长”捞渔河搞科研

        4月25日,“春城志愿行·滇池明珠清”昆明“滇池卫士”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之全媒体走进“滇池卫士”志愿服务一线活动,走进“基于环境DNA技术快速监测捞渔河水生生物多样性”公民科学活动,与昆明学院的专家及志愿者一起,在巡查捞渔河的同时,开展了一场环境DNA(eDNA)公民科学研究。

  该志愿服务一线活动由昆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社会志愿服务工作指挥部指导,市文明办、团市委、市滇池管理局主办。


环境DNA技术首次用于本地公民科学活动

图片

       4月25日9时30分左右,昆明市环境保护联合会、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和30名志愿者,来到了位于昆明学院文博楼内的滇池流域生态文化博物馆,昆明学院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峥向大家介绍了此次活动的巡河目标,并进行了环境DNA(eDNA)及生物多样性快速监测培训。

  “环境DNA(eDNA)技术是一种通过从环境样品中提取DNA并进行测序和分析来反映物种信息的技术。与传统生物监测方法相比,eDNA技术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对水生态系统干扰小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水生生物监测和评价的重要技术力量。”赵峥介绍,南京大学“生态毒理与健康风险”研究团队通过技术攻关,在我国率先建立了环境DNA精准生物监测和生态健康诊断技术体系,进行了包括浮游动物、藻类、底栖动物和鱼类等本土物种的建库、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河流生态健康评估等工作,在太湖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部分区域开展应用示范,并开展了“千河eDNA计划”,通过联合eDNA技术与公民科学的力量,监测生物多样性以及河流生态健康。

  “作为国家水污染治理的重点湖泊,滇池的保护和治理也亟需创新公众参与方式,为公众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道德观。借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联合建设院士工作站的机缘,我们首次将‘公民科学’活动引入云南,并针对高原河湖情况,改进了eDNA探索工具包。通过这些物品,所有人都能调查到任何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信息。”赵峥告诉大家,该工具包仅需要200-500毫升水就能准确地了解周围环境中的鱼类、两栖动物、鸟和哺乳动物。采样简单,检测准确,让未经训练的普通老百姓了解大自然丰富的物种组成。

图片

环境DNA公民科学将拓展到其他河道

图片

11时左右,专家和志愿者首先来到捞渔河湿地公园。在专家的指导下,志愿者通过取水、多次过滤等操作采集水样,并将水样进行了封存。之后,志愿者依次来到捞渔河中段的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和上游的刘家营社区分别进行了水样提取。

  赵峥告诉大家,之后专业技术人员将对样本进行检测,并比对资料库中的DNA数据,得出水样点的浮游动物、浮游植物、鱼类等生物的种类和大概数量,结果将发布在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上,让更多人关注和加入滇池保护及关注环境治理工作。

  “生物多样性与水生态健康保护迫在眉睫,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也日益关注,乐于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活动中,由此,公民科学应运而生。”昆明市环境保护联合会副会长、昆明学院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研究中心主任钱春萍告诉记者,公民科学是指大量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科学爱好者,与职业科学家共同完成某项科学研究。

  昆明市环境保护联合会2019年1月受聘为昆明市“市民河长”团队之一,承担了捞渔河松茂水库至彩云南路段共7.3公里河道的“市民河长”巡河任务。自“上岗”以来,昆明市环境保护联合会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强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的有关要求,在市滇池流域河长办和市滇池管理局的指导下,认真履行“市民河长”单位职责,每个月都安排联合会成员单位开展巡河活动,截至目前,共开展巡河活动21次。

图片


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