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是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范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选择。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是浅层化的,本质上是一种浅层生态学指引下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浅层生态文明教育。在深度反思浅层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上,再以深层生态学为思想基础,以实现人和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生态公民为目标进行深层生态文明教育,同时立足“自然—人类—社会”系统,倡导践行人与人多元共存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及人与社会绿色共享的发展共同体理念引领深层生态实践,实现全机构推进、全领域拓展、全过程贯通的生态文明教育。
关键词: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深层生态学;目标理念;使命;实践向度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换言之,我们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关键要持之以恒,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无论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调整经济结构,还是生活方式的变革,抑或是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都离不开教育的参与和贡献。”因此,开展好生态文明教育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环境教育事业历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到系统,逐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实现了从环境教育到可持续发展教育再到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性转变,为我国顺利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迈向新时代新征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与生态文明教育关注度和投入度持续增长并存的还有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使生态文明教育陷入多重实践困境。在党和国家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研究领域离不开对生态危机的深度追问和对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的深度反思。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浅层化及其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上产生了一个四处游荡着的黑色幽灵,这个幽灵就是生态危机。但人类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试图从地球上赶走这个黑色幽灵,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包括环境教育在内的各项举措。然而“几十年过去了,这个幽灵非但没能赶走,反而像一个吃饱喝足了的吸血鬼,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难以对付。”由此引发了人类对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追问,并采取了一系列解决生态危机的措施。但由于这些根源追问没有超越工业文明的基本框架和文明范式,更没有触及生态文明社会的本质要求,因而所采取的措施只能暂时缓解人类的生存压力,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一)生态文明教育存在浅层化问题
为了应对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环境危机,我国开始在技术、经济、政治、制度等各个层面采取了各项应对措施,尤其是教育领域应对生态危机实施了系列变革。具体而言,从最初的环境教育到现在的生态文明教育,我国化解生态危机的理念与实践也在不断发生转变。从为了环境的教育转向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从脱离自然环境的封闭教育走向社会实践的开放教育,从学生生态知识的灌输到多样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等,这些变化使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有了质的提升。但对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梳理又会发现,虽然目前我国在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教材编写和使用以及实践路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综合来说主要表现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浅层化。
1.目标设置模糊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开发正如火如荼进行着,许多地方和学校依靠就近的生态资源或学校文化特色开发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程,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效载体。但事实上,还有很多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实际开发过程中没有设置科学明确的目标,也没有可供参考选用的目标体系,有的将目标隐含在不同课程中,使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庞杂而无序,缺乏系统性和方向性;有的目标设置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过度追求课程和教材等的开发数量,使生态文明教育开展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有的缺少目标引领下的参考规范、实施建议和标准体系,使作为活动组织者的教师更多时候只能依靠个人开展相关活动,导致生态文明教育的预期目标难以实现。此外,还存在生态文明教育目标设置宏观和抽象并存,大中小学一体化生态文明教育目标衔接不够等问题。
2.内容体系零散
生态文明教育是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有和生态环境一样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关联性等特征,因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但在实践过程中,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体系还存在碎片化和零散化问题,如课程内容层次不够分明、结构不够完整等。有的是以学科课程渗透的方式在各门学科中零碎呈现,而生态文明教育本身没有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这种“渗透式”的课程模式更多的是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简单零散地渗透在各个学科,相互之间缺乏衔接和系统性,不仅人为割裂了生态系统之间的整体关联,而且也离散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整体认知。有的学科体系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过度分化拆解,忽视生态环境是作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关联性的存在,忽视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探讨的问题也往往具有跨学科性、复杂性和相关性等特征,使学生难以形成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整体认知,导致生态文明教育收效甚微。
3.时空局限封闭
生态文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在地化的自然体验教育,而不是一种疏离自然、远离生活的离土教育,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学生从生活、社会、自然环境等多个角度去理解生态实践,重视实践能力并在亲身体验中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但当前我国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时空仍然较为局限封闭,表现为以书本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这不仅禁锢了学生的身体活动,限制了他们的自然视野和感受自然的机会,还削弱了他们感知自然的能力,使他们在缺乏自然体验的教育中逐渐丧失对自然的归属感。有的教学环境远离自然,学校无论处在繁华都市,还是乡村山林,生态文明教育都没能在自然生态环境的时空下有效开展。有的生态体验疏离实践,学生更多还是被限制在封闭的教室,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媒介去感受自然中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以及阳光雨露,无法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这也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对自然的感官体验和对生态实践的直接感受,不利于学生与自然建立真实的联系。
4.参与主体单一
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多主体的支持与配合。实践证明,将生态文明教育局限在学校教育系统内部或某一具体部门会严重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依然存在参与主体单一的问题,有的学校本身成为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主体,而其他外部参与主体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缺位的现象。如单纯把学校作为开展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力量,其他参与主体如政府、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和社区等存在参与弱化、流于形式的配合等问题,导致学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成为孤立主体。有的学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内部各部门和人员参与单一化。学校在开展和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时需要学校管理者、教学、德育、科研和后勤等部门协同参与。但事实上,有的学校管理者重视生态文明教育,而教学、德育、科研等机构部门难以协同,有的学校将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科研任务,难以贯彻到教学和德育等各个层面,因而大部分学校还是难以形成全部门、全主体协同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生动局面。此外,政府部门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参与主体也存在类似问题,如政府内部部门的参与积极性不强或彼此孤立,表现出零散性、自发性、间断性等问题。有研究者指出,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各参与主体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表现,“政府存在体制掣肘、高校存在学科壁垒、社会存在市场倾向、家庭存在重德智轻生态、媒体存在舆论浅信息散、公众存在路径依赖的困境。”还存在参与主体之间相互联动不够问题,尚未形成联动机制。
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看似繁杂,但症结统一指向浅层化。换言之,当前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如目标设置模糊、内容体系零散、时空局限封闭和参与主体单一等,这些都是生态文明教育浅层化的表现,而这些生态文明教育所呈现出的浅层化问题是制约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即现今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浅层生态文明教育。正如浅层生态学试图忽略社会中存在的价值观念、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等内容,主张依靠技术创新就能解决生态危机的技术乐观主义一样,是一种为了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教育,而不是指向生态文明的教育。此外,浅层生态文明教育认同并灌输以下观点:教育是产生和满足自我需要的产物,是服务于人类的利益而无视他物存在的生命价值的工具。因此,浅层生态文明教育在引导学生要爱护动物、保护生态时也仅仅立足于人类视角,形成的是以人类为中心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不但不能化解生态危机,还容易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走向恶化。
(二)浅层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反思
进入二十一世纪前,全世界面临错综复杂和相互联系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挑战和问题,这些挑战和问题滋生于那些创建了反生态的社会价值观。对浅层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反思,是对生态文明教育浅层化问题中关于“为什么”和“怎么样”进行“深层追问”,而追问的指向就集中体现在反生态的社会价值观中。正是作为其理论基础的浅层生态学所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导致了生态文明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浅层化问题。
教育尤其是生态文明教育在改变人们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层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指向调整和改变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此,“需要重新思考今天居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这个世界摆脱最陈旧的信念和错误的观念。”具体而言,浅层生态文明教育之所以停留于浅层,究其原因是工业文明社会所形成的功利主义发展观使之深陷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困境。在国家层面,表现为追求经济增长速度;从社会层面表现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从个人层面表现为消费主义至上。对于浅层生态文明教育而言,则表现在过分强调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忽视教育的生态功能;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忽视生态责任和生态价值观的培育;过分强调生态知识的灌输,忽略学习者直接的自然体验等,这些都是以浅层生态学为思想基础,受功利主义发展观影响而形成的浅层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体现。因此,要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由浅层向深层转向,“在教育和学习方面,就意味着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进来”,及时完成对功利主义发展观的转换。
浅层生态文明教育还受到以浅层生态学为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深刻影响。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发展到生态文明,不是社会形态的简单重复,而是人类文明的螺旋式上升和前进。浅层生态文明教育正是把人作为宇宙的中心,把自然当作人类支配和利用的对象,导致人与自然形成对立关系。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浅层生态文明教育无法承载生态文明建设对教育的要求,还将导致人们把生态文明教育等同于环境保护教育或口号宣传式教育,把生态文明建设等同于治理环境污染或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肤浅认识。这种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内在联系,更没有认识到“人类生存需要以对生命的爱为原则,尊重生命的内涵要求人类把地球看作是人和其他生命的共同家园。”
通过对浅层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反思,人类社会要顺利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必须变革与生态文明社会不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同时改变以浅层生态学为基础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换言之,生态文明教育首先需要明确:选择什么样的价值系统,即坚持何种生态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的“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既基于教育规律的基本遵循,也基于认识升华的理论自觉,更基于时移世易的实践推动。
二、深层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意蕴
生态文明教育是世界各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浅层生态文明教育已经不适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要求,在党和国家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亟须从浅层走向深层。
(一)深层生态文明教育的提出
深层生态学是环境主义思潮中最具思想性和革命性的理论成果。奈斯指出,“深层”这一形容词的含义,是指在生态问题上对“为什么”“怎么样”这一类问题的“深度追问”,同时也是揭示环境问题的深层根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借鉴深层生态学的研究思路,能够为“深层生态文明教育”的建构提供思想基础。
一方面,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新发展。深层生态文明教育通过转变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的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浅层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等问题。走向深层生态文明教育,实质上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规律,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深层生态文明教育的提出是对浅层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深度追问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生态文明教育在实践基础上的升华。
另一方面,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深刻转化,“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已经从过去的‘盼温饱’到现在的‘盼环保’、从过去的‘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这些转变体现了公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也说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要求。为此,生态文明教育亟须展现崭新的时代功能,及时回应明确的战略诉求。深层生态文明教育的提出不仅是进一步强化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责任,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的必然选择。
(二)深层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涵
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是以深层生态学为思想基础,以实现人的生态化发展和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生态公民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新时代学校教育中,深层生态文明教育强调深度参与和深度体验,从促进人和社会的生态化发展出发明确学校教育的生态功能,把培养当今和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作为深层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而为生态文明社会培养生态公民,实现指引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目标使命。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是以深层生态学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生态文明教育。在学习和借鉴深层生态学理论并结合生态文明教育的浅层化问题,我们提出以深层生态学为思想基础的深层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是深层生态学一个兼具强烈反思性和深刻思想性的生态理论,立足于对生态问题的反思和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浅层生态文明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实现转型,以深层生态学为基础的新生态范式能够为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
其次,在教育方法上,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是强调深度参与和深度体验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深层生态学看来,生态自我体验是一种全球的、宇宙的、普遍的联结,是一种对所有生命的认同体验。
换言之,通过深度参与和深度体验,我们才更能体会自然并认同自然,进而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种时空局限封闭的灌输式课堂教学与理论宣传式教育脱离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体验属性,割裂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与客观生态世界的联系。在教育方法上,停留于课堂讲授的浅层生态文明教育更多灌输给学习者生态文明静态层面的知识以及生态文明教育的应然价值要求,而很难对生态文明本身以及生态文明教育的本质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更不能产生生态情感共鸣和激发生态行为动机。换言之,深层生态文明教育要从时空局限封闭的知识传授和事实学习转向帮助学习者通过深度参与和深度体验来了解感受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深层生态文明教育应当明确两点:一是进一步为促进人的生态化发展服务;二是通过人的生态化发展,为实现促进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服务。
再次,在教育目标上,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是以培养生态公民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把培养生态公民作为深层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体现在了深层生态学的最高原则——生态自我实现。换言之,生态公民是人类完成生态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面对全球生态危机的挑战,我们所选择的教育类型将会决定我们以及子孙后代所生活的社会类型。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提出以培养生态公民为核心,是以当今和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尽管教育无法对人类当前和今后的行为方式、发展模式或普遍信念的转变做出保证,但事实上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必须按照人类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加以衡量。因此,深层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的生态公民,不仅是使其为当代和后代的生态完整性、经济活力和公正社会采取知情决定和负责行动,也是为了帮助人类自身更好完成生态自我实现,进一步引导学习者在生态系统中不断扩大人类自身与他人、他物的认同,更是通过对生态问题的深度追问和深刻反思,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三)深层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理念
深层生态文明教育致力于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最终服务于建设美丽中国。换言之,美丽中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是一个以“自然—人类—社会”为一体的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这意味着深层生态文明教育迫切需要把生态文明教育的学习者培养成建设美丽中国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我们把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所倡导的深层生态理念建立在以“自然—人类—社会”为系统的基础之上,致力于构建以人与人多元共存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和人与社会绿色共享的发展共同体理念。
首先,深层生态文明教育倡导人与人多元共存的命运共同体理念。生态系统是人类文明形态和社会生命结构得以存在和延续的前提和基础。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工业文明的大发展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阻碍人类文明延续的绊脚石。面对生态危机,我国立足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进程创造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前途命运的自觉,体现了以人类视野去把握生态环境问题而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打造人与多元共存的命运共同体,意味着文明不仅要反对绝对的人类中心主义,也要反对工业文明社会所形成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让全社会携手解决我们共同面对的生态问题。因此,深层生态文明教育要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而对学习者进行生态文明认识观、消费观、道德观和系统观等方面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树立人与人多元共存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此形成生态文明自觉并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和延续的重大意义,进而实现个体理解自身参与到建设美丽中国的意义与责任。
其次,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提倡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高度,提出人与自然构成“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这些重要论断深刻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责任。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和价值就在于帮助社会认识并建立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从“生命共同体”的维度去看待和理解自然,通过生态文明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资源环境的国情与世情教育以及生态文明的国情与国策教育等增强学习者的忧患意识,从而在转变征服自然的观念中消解人与自然的对立思想,最终形成正确的生态自然观和生命共同体观,增强个体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再次,深层生态文明教育主张人与社会绿色和谐的发展共同体理念。人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生态自然的存在是人与社会一切关系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所以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表现和反映。人与自然形成融合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要求人类增强生态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坚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和功利主义发展观,使人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自然的开发变革统一于人与自然的融合共生之中,将人的生态行为权利与生态道德义务结合于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过程之中。生态危机的破解最终要落实到人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上,通过人与社会的实践活动进而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因此,深层生态文明教育要凸显人的培养,在与生态实践交往过程中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深入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对学习者进行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进一步加强人们对生活方式、文明方式以及人类发展模式的反思,提高学习者对生态社会整体观和系统观的认识,最终形成人与社会绿色和谐的发展共同体理念,实现推动转变人们现有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稳步推进。
三、走向深层: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向度
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通过政策推进、经济转型或技术解决方案实现,建设美丽中国,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更需要变革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中教育对促成这一变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走向深层也不能止于倡导以“自然—社会—人类”共同体为核心的深层生态理念,还要在理念的指引下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向度。深层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以培养生态公民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显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
(一)全机构推进生态文明教育
教育指向人类基本生活方式和文明方式的转变,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重构。生态文明是人类告别非生态生活方式和文明方式的理性选择,是对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方式的呼唤。教育要发挥影响人们生态价值观念,实现转变人们基本生活方式的重要作用。因此,深层生态文明教育主张把目标视野提高到改变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和整个文明方式的高度,旨在通过教育消解与生态文明社会不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方式。此外,生态文明绿色发展道路与模式的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全社会反思传统工业文明所形成的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的发展理念和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尤其是进入生态文明社会,人们普遍认识到以消耗自然资源、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是反生态的、不可逆的,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是非理性的、不可取的。社会发展绝不能跨越自然环境的红线,人类利益也绝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因此,生态文明教育走向深层必然要求把教育提高到反思和重构人类历史发展模式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人们对生态化社会发展的认识,使生态文明教育的立足点从单纯的环境转移到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未来的思考中去,这就要求生态文明教育不仅要涉及课程与教学过程,还要涉及整个学校思维方式和实践模式的变革。全机构参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中首次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行政领导、教学、德育、科研、后勤等部门各司其职、全员参与,并借助教育外部系统和整合其他部门优势加以协同推进。全机构推进还涉及学校课程、校园活动、组织文化、学生参与、领导与管理以及社区关系和研究工作等方面,旨在通过构建生态化的学习环境,使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能够把生态化原则和理念潜移默化地践行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教育生态承载力研究也指出在提供生态性思维的同时还要提供多层次实在的教育要素。所以,改变学习环境不仅要用更生态化的管理方式,更要变革整个学校及其思维方式和行动过程,这就需要在学校及其他所有的学习环境中,建立以全机构为核心的社会联动机制,通过全机构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实现将生态文明教育与学习实践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区域内与教育相关的生态要素与生态文明教育协同发展。
(二)全领域拓展生态文明教育
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指向人类实践活动的全部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人类实践活动,为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意味着不仅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还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人类和自然依存、共生的复杂系统,将人类实践活动与文明进步同自然系统的保护与治理同步推进。”所以,生态文明教育走向深层不是简单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或社会等方面内容,也不是把各个独立部分的内容进行机械组合,而是需要把目标视野拓展到人类实践活动的全部领域,深刻认识其整体性和复杂性。此外,人类的实践活动与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密切联系,因为“人的价值观念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变化、发展的,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念又会反过来规范人类实践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关系的方法需要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寻找和生成……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会影响、反映和制约人的自然观产生、变化和发展。”换言之,将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指向提升到关注人类实践活动的全部领域,不仅是人们深刻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有效规范人类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而要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向“具有变革能力”的深层生态文明教育转变,就需要通过一种以深层生态理念为基础的综合性参与和体验方式来增强学习者的生态技能,从掌握生态事实向采取生态行动转变,并将其纳入日常生态文明教育实践的中心。具体而言,深层生态文明教育要把生态实践的重要问题纳入到教育和学习中,通过从“教”转向“学”,并采取注重实践体验、支持自主学习、鼓励开放协作和跨学科学习等方法,创造互动式、体验式、参与式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氛围,引导学习者为建设美丽中国采取实际行动,进而增强学习者的生态责任和生态担当意识。
(三)全过程贯通生态文明教育
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指向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的教育变革,推动建构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范式。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引领下的教育变革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提升,只能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进行小修小补,而不能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范式的整体转型。用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引领教育变革,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走向深层则需要把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各级各类教育的全过程。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走向深层需要从不鼓励生态实践活动的传授生态知识和掌握生态事实,转变为鼓励学习者积极提问、思考和得出结论,通过教育帮助学习者了解环境、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及其相互关系,并最终建构以立体化和系统性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一是要重新定位教育系统和结构,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教育的整体变革,以实现教育目的、教育功能、教育内容、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的革新,从而建构符合深层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范式,最终实现把深层生态理念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视之为现有教育和学习方式的补充与完善。如在教育目的方面,要促进人的自我实现,使其成为负责任的生态公民;在教育内容方面,要教授人类在整个生态系统或宇宙中的地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非人类生命的内在价值;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建构立体化、系统性的生态文明课程体系;在教育方法方面,要强调体验教学,通过活动、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相互理解和关爱等。
二是要完善师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体系,实现把师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纳入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并覆盖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校以及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等各个层面。如在高等教育层面可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教职工培训,提高讲授生态文明发展问题并展开相关研究的能力。师资力量作为落实深层生态文明教育的有力推动者和促进者,要发挥其建设美丽中国的推动作用,就必须通过完善培训体系,为他们提供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服务。
三是要实现生态文明教育覆盖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校等教育的全过程,解决浅层生态文明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补齐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在生态文明教育发展中的短板。无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还是从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所有教育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都应将生态文明教育视为自身的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