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昆明滇投公司”)传来好消息,斗南湿地建设工程已经完工,升级版斗南湿地面貌焕然一新,在为市民游客带来全新游览体验的同时,也通过采用“塘—表”“塘—库”等先进工艺,进一步发挥控制污染入湖的重要屏障作用。
新增湿地30公顷
实现河道、湿地与湖体水系连通
初夏时节,升级版的斗南湿地里碧波荡漾、水鸟翩跹,长长的木栈道环绕着滇池,处处都是可入画的风景。
昆明滇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0年,该公司实施了滇池斗南湿地建设工程,项目区总占地面积为1753.32亩,主要包括,斗南湿地二期423.32亩范围内湿地建设,斗南湿地一期和王官湿地提升改造,对项目区临滇池岸线总长度为4678米的防浪堤进行生态化处置。
项目在原有湿地基础上,新增湿地30公顷,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湿地布水系统,恢复了湖泊自然岸线,实现了河道、湿地与湖体水系的连通。
“湖滨湿地既是湖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场所,也是湖泊自净作用有效的区域,同时也是控制污染入湖的最后一道屏障。”该负责人介绍,此次斗南湿地建设项目,主要通过来水预处理、构建水系生态植物净化带、水体食物链自净强化系统、微生物自净系统、基底改良系统、水生动植物生境营造系统等生态措施,对湿地水体进行生态修复,构建健康水生态系统及优美的景观环境,保证湿地水体水质达标,让斗南湿地水体环境及区域品质实现了全面升级,有效削减进入滇池的污染负荷。
采用多种先进工艺
湿地出水水质达到Ⅳ类
“项目实施中,我们将斗南湿地一期、王官湿地和斗南湿地二期看做一个整体,根据湿地与河道或沟渠位置、湿地工艺,并结合供水情况,将整个湿地分为3个区间。”该负责人介绍,其中,区间1运用了“塘—表(复合多级表流湿地)”为主的先进工艺,区间2、3维持现状“塘—库”串联的工艺。
罗家营水厂以南为区间1,选择“塘—表(复合多级表流湿地)”为主,局部砾间床为辅的工艺。将已有的斗南一期水体纳入“清水大沟来水→提升泵站→沉水植物塘→复合多级表流湿地→生态塘→出水口→滇池”的工艺进行处理。
罗家营水厂以北区为区间2、3,维持现状“塘-库”串联工艺,按照“来水→沉淀塘→沉水植物塘→出水口→滇池”的工艺进行处理。同时,通过设置溢流堰和溢流井联通各塘体并控制其水位,确保水体流动性。
这些先进工艺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该负责人介绍,具体来说,通过斗南二期新建工程,将新增库塘与后续塘体连通,并在湿地前端设置预处理设施,确保在上游水质不可控的情况下,达到最优的水处理状态。
同时,通过设置多级表流湿地(注:表流湿地类似沼泽,水流缓慢流过的湿地,主要通过基底、水深、水生植物的变化,创造不同的生境,使水在流动过程中得以净化,不但有较好的水处理效果,更有良好的生态效果),提供一系列不同水深的表流净化区域,以支持多种植物物种、微生物并执行一系列处理过程。
通过上述工艺,湿地来水水质得到改善,减少入滇污染物负荷,进一步改善滇池水质。根据《滇池湖滨湿地建设规范DB5301》,并结合滇池水质保护要求以及实际运行经验综合考虑,滇池斗南湿地建设工程出水水质在进水水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能够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Ⅳ类。
建立智慧湿地平台
实时掌握湿地动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项目建设实施中,昆明滇投公司还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技术创新,建立集智慧水务水质监测及视频监控于一体的管理系统,对湿地水体水质进行监管及考核,通过长效管理系统的建立,维持水体原位生态净化系统的长效运转。
此外,通过建立集成远程数据采集、全景视频监控、无线传输技术、AI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的智慧湿地平台,实现对湿地数据远程感知,场景远程可视。智慧平台对数据的展示、分析,能够实时掌握湿地数据动态变化,提前预警。智慧平台对视频监控等业务流程的线上化,可以帮助管理中心不出门即可实时、准确了解湿地设备监测数据以及设备运转情况,可以大大节约管理成本。
如今,在湿地里,公众可以通过湿地数据看板了解湿地概况,同时还可以了解简单的科普常识、环境相关信息、天气、空气AQI指数、水质处理的工艺介绍、生物多样性介绍等。同时,湿地管理中心还会发布相关的公告,不断提高公众参与感和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