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处长江、珠江、红河三大流域分水岭地带,受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水资源较为匮乏,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733立方米(以2020年人口计),滇池流域水资源就更为短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仅为5.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即为季度缺水地区。
为确保昆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供水安全稳定,昆明市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抢抓水利发展机遇,逐年加大水利投入,为全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
加强水利基础建设,城乡供水能力大幅提升
为打破昆明市发展的“用水瓶颈”,昆明有序推进大中小型水库、引调水工程等项目建设,优化流域、区域水资源联合调度,持续构筑安全可靠的供水网,形成了以大型工程为龙头、中型工程为骨干、小型工程为支撑、“五小水利”工程为补充的水资源利用格局。
至2020年,全市已建成水库849座,其中:大型4座,中型26座,小(1)型155座,小(2)型664座,五小水利工程遍布城乡,共计51万件。全市水利工程蓄水总库容29.53亿立方米,累计完成442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保证了水库的安全运行;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和巩固提升工程4800余件,受益农村人口190余万人;柴石滩水库灌区工程在建,建成嵩明大型灌区一个,建成中型灌区26个,小型灌区(2000亩以上)97个,为保障农业灌溉、助力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城市供水水源保障方面,形成了“七库一站”“一江”联合调度的供水格局,为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水源保障。目前,主城供水水库群总库容9.23亿立方米,兴利库容6.87亿立方米,正常气候条件下可以有效满足主城用水需求。为确保昆明主城供水安全,先后兴建4件区域性引水工程,总引水能力达4.82亿立方米,有效提高了城市供水保证率。
在城市自来水厂供水能力方面,1949年底,昆明市仅有1座自来水厂,翠湖九龙池是唯一的饮用水源,日供水能力1100立方米,供水管网总长22公里,供水面积5.31平方公里。目前,昆明已拥有自来水水厂14座,城市日供水设计能力达191万立方米,DN100(内管径100毫米)以上输配水干管总长4826公里,城市供水范围达到500平方公里,供水户达170万户。
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水资源节约管理成绩显著
为把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昆明市积极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以水定城、量水发展,推动水资源节约管理迈上新台阶。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全面落实最严水资源管理制度,完成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及供水配置规划编制,推动重大产业布局和各类开发区规划水资源论证,连续6年在省政府对昆明市政府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2015年到2020年,昆明市生产总值从3968亿元增长至6733亿元,增长69.68%,而年用水总量仅从17.89亿立方米增长至18.35亿立方米,增长2.57%。
在节水优先方面,先后制定实施《昆明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昆明市再生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在2011年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的基础上,先后创建10个县域节水型社会,在全省城市节水工作中做到“四个率先”:率先开展城市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制度,率先制定重点用水行业用水定额地方规范,率先开展用水户水平衡测试,率先设立市级水资源信息监控中心,并建成昆明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至2020年,共建成730座分散式再生水利用设施和14座集中式再生水厂,城市节水量累计达8.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半个滇池水量,有效缓解城市供水压力。
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2016年,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昆明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昆明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昆明市城市区域雨水排放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政策制度。至2020年,全市海绵城市开工建设面积127平方公里,达标分区面积为100.7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比例为20.54%,已实现国家关于“2020年建成区20%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目标任务,主城区建成621个海绵型建筑与小区、181条海绵型道路及71个海绵型城市绿地,有效削减雨洪带来的城市面源污染。
加大水安全保障力度,城乡防汛减灾有力有效
昆明城区“上接三山、下濒滇池、中纳山河”,特殊的地理、地形、气象与水文条件和复杂的河流水系等因素,造成城市洪涝灾害易发,防汛形势严峻。
昆明市始终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1989年,成立昆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2013年,成立昆明市城市防汛指挥部,2019年,建成中央防汛抗旱物资昆明仓库,形成了“牛-松-昆-滇-螳”防汛联合调度应急指挥体系,先后建立起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一张图”防汛排涝指挥系统、智能AI淹水点识别系统等七大防汛信息系统,形成了具有昆明特色的“一感知,一中心,一张图,一大脑,一平台”防汛指挥体系,最大限度减轻了洪旱灾害损失。
在城市防洪方面,昆明市着力构建“上截、中疏、下泄、高蓄”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科学研判,编制并完善城市防洪排涝等规划,持续采取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城市内涝进行整治,开展面山截洪工程、城市河道管网清淤除障、滇池出口海口河道整治等防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防洪能力。
在江河治理方面,昆明市大力推进江河治理工作,按照县城段20年一遇、县城段以外10年一遇的防洪治理标准,累计开展了普渡河安宁市段、富民县普渡河富民段、南盘江宜良县段等43条(段)江河治理工程,其中大江大河主要支流5条(段),中小河流治理38条(段),累计批复总投资17.17亿元,共计治理河段长度341.84km。通过实施江河治理,河道过流能力明显增大,防洪标准得到明显提高,确保了河道行洪安全,切实提高了区域防洪能力,新增保护人口147.37万人、保护耕地68.73万亩,有效减轻了洪涝灾害带来的损失。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更是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四五”时期,昆明将不断优化区域多水源配置,初步建立“多源共济、互联互通”的城市供水网络体系,不断提升城乡供水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