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专题发布会举行。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林草局分别就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发布。
开创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先河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周民欣介绍,省委、省政府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统筹推动“十三五”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7个方面的成就,即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产业绿色转型发展进程加快、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文明良好风尚培育见效,成为全省“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5个历史性突破之一。
“云南省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于2019年出台《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开创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先河,云南生物多样性相关指标位居全国第一。”周民欣表示,云南省将国土面积的30.90%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形成“三屏两带”基本格局,生态保护系统更加完善。
此外,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九湖保护治理等8个标志性战役。“十三五”期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逐年提升,16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20年,全省地表水优良水体比率达83%,高于国家下达目标任务10个百分点;水源地保护攻坚战顺利收官;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整治达标;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截至2020年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81.2%、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滇池草海水质为30年来最好水平
云南是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肩负着保障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的使命。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兰骏介绍,“十三五”以来,云南省围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突出重点实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以长江为重点的六大水系保护修复、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柴油货车污染治理8个标志性战役。
蓝天保卫战方面,实施了一批污染整治重大专项行动,全面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无组织排放整治、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燃煤小锅炉淘汰,持续推进建筑工地施工扬尘专项整治,2020年,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8.8%。
碧水保卫战方面,以革命性措施狠抓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实现了从“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的彻底转变。九湖中劣Ⅴ类水体从2015年的4个减少为1个;抚仙湖、泸沽湖水质稳定在Ⅰ类;洱海治理成效明显;滇池水质得到改善,草海水质连续两年稳定在Ⅳ类,为30年来最好水平。
净土保卫战方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了274家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整治,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全省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实现动态更新,大力推动塑料污染治理,加强固体废物处置。
重要水源地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发布会上,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王卫国表示,云南已完成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评估调整后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1.86万平方公里,在全国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中,我省划定比例最高。维持了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三屏两带”基本格局,大幅降低原有矛盾冲突,破碎度明显下降,确保了全省整合优化的自然保护地、重要水源地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提升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功能。
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王卫国介绍,我省大力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积极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截至2020年底,项目涉及380座矿山已全部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打造群众身边的“幸福河”
云南省水利厅副厅长和俊就全省河(湖)长制工作情况进行了介绍。她表示,省委、省政府把推进河(湖)长制从“有名”转向“有实”作为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建设最美丽省份的重要抓手,提出“五个坚持”和“四个彻底转变”的治湖新思路,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目标,全面落实省、州(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工作责任体系,河湖保护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省200个重要河湖库渠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9.5%,珠江、长江和西南诸河流域优良水体比率分别达到68.7%、77.8%和91.7%。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抚仙湖、泸沽湖保持Ⅰ类水质;洱海、阳宗海、滇池草海水质为Ⅲ类,滇池外海水质提升为Ⅳ类,程海水质稳定保持Ⅳ类(pH值、氟化物除外),实现了水质保护稳中向好的目标;星云湖、异龙湖、杞麓湖水质为Ⅴ类,湖体富营养化水平有所好转。
为打造群众身边“幸福河”,我省全面推进美丽河湖建设,推进2021年美丽河湖建设和分级评定。2020年,全省评定县级美丽河湖400个、州(市)级美丽河湖287个、省级美丽河湖116个,目前2021年全省美丽河湖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5.04%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赵永平介绍,为了让云岭大地山更绿、水更清,让各族群众共享生态福祉,省委、省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开启了绿化云南大地的奋斗征程,30多年来,先后实施了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原修复、湿地保护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林草生态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全省完成营造林3840.38万亩,年均义务植树1亿株以上。全省林地面积由3.75亿亩增加到4.24亿亩,森林蓄积量由17.68亿立方米增加到20.6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5.04%,湿地面积由853.94万亩增加到927.47万亩,全省林草资源总量大幅增加,质量明显提升。
为守好“绿色宝库”,我省将最原始、最珍稀、最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加以严格保护。1958年,云南成立了全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目前全省建立自然保护区166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45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