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生活

生态城镇

首页 >> 生态生活 >> 生态城镇 >> 正文

生态涵养发展的苏州模式​

发布日期:2020-10-07    作者:     来源:     点击:
全国首个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验收评审

生态涵养发展的苏州模式


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近日通过专家评审,这是全国首个针对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的指标体系。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秘书长刘青松在评审会上表示:“这标志着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有了标准和尺度,是苏州市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新突破。

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的定位是什么?

是苏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吴中案例

“开展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是苏州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又一生动实践,对于苏州市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融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发展绿色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来清说。

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 是苏州市在吴中区划定的一块约285 平方公里的区域,主要是太湖水域以及沿湖陆地。在不足 300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生态保护要素类型齐全,同时具备了山水林田湖草六要素,生态条件非常好。其中,各级、各类有管控要求的生态要素叠合面积占83%,包括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面积85.41 平方公里,省级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26.54 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8.98 平方公里。

“ 苏州拥有太湖四分之三以上的水域面积,拥有太湖13 个风景名胜区中的8 个。特别是涵养区所在的东山镇、金庭镇及周边区域,山水资源得天独厚,生态条件无比优越,肩负着苏州践行‘两山’理念、绘出最美太湖画卷的重大使命。” 蒋来清表示。

探索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是苏州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作出的重要部署。同年10 月,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李亚平为组长的工作推进领导小组,迈出了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的建设步伐。

按照《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规划(2018-2035年)》, 到2035 年,要全面建成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新经济新功能植入完成,成为体现生态文明的太湖典范和国家绿色经济示范区、长三角地区休闲交往中心和中国外交会议重要基地、面向世界的新经济集聚的“国家湾区”。

2020 年6 月,《关于开展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实施,从生态高水平保护、产业高质量发展、居民高品质生活、创新机制体制四大方面明确了建设任务。全年计划实施4 大类67 个项目,预计年内完成投资19.8 亿元,重点实施石公半岛生态环境涵养项目、有机废弃物资源再生循环利用中心、东山镇现代渔业生态养殖、东太湖湖滨湿地缓冲带及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等示范类项目,以及三山岛统一供水、绿色公交全覆盖、金庭人民医院升级改造等民生保障类项目。

可以说,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的提出和建设,是苏州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实践创新。

刘青松评价说:“ 总面积285 平方公里的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划定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苏州落地生根的重要实践创新,更是吴中区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打造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样板区,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吴中案例、贡献吴中智慧的主动作为。”

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胡保林表示,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要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格局中,努力建设成为绿色转型发展的典范、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高品质生活的样板,成为长三角区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什么价值?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建设路径,动态评估成效

“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是苏州市的大氧吧和后花园,对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具有重要作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研究员李庆旭表示,“结合涵养区建设实际,加快建立健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明确指标解释与数据来源,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估评价涵养区建设成效,对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式与政策决策部署动态调整,形成涵养区特色的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创新路径,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事实上,涵养区建设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苏州市、吴中区两级分别成立了涵养区工作推进和建设领导小组;吴中区专门成立涵养区协调推进办公室,实体化办公。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要求,2019 年开工建设43 个,完成15 个,完成投资9.96 亿元。完善差异化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大涵养区内乡镇生态建设考核指标权重,引导涵养区把发展重点放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富民增收上。特别是,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环太湖“加减法”,以建设减法换生态加法、效益加法,正在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

但是,对于涵养区建设成效, 如何开展科学、系统、全面的定性定量评估与评价,进而建立健全涵养区建设绩效评估机制体制,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评估涵养区的建设绩效,全面激活利益相关者各方活力,2019 年8 月,吴中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开启战略合作,对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开展绩效评估系列课题研究。

吴中希望通过绩效评估系列课题研究,能发挥出两个作用:一是创新探索涵养区建设路径。通过科学设置量化、细化、具体化的绩效评估指标,进一步明确建设重点目标,切实推动涵养区建设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有尺可量”,实现太湖生态的高质量可持续保护。二是动态评估涵养区建设成效。充分运用专业技术力量,科学、客观、准确、动态评估涵养区建设的阶段成效,及时发现短板与难点,精准定位问题与不足,为下一阶段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推动各相关单位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确保涵养区建设发展取得预期成效。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 就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主动作为。”李庆旭表示,“加快构建涵养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发挥苏州的生态优势,积极探索涵养区建设发展模式,构筑太湖生态保护的高质量发展生态安全屏障,是苏州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全面落实国家战略、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的创新探索,将在加快推动涵养区建设的同时,为国内外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什么特别之处?

突出先进性,科学性,典型性, 示范引领性

据李庆旭介绍,《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按照重点突出、群众关切、数据可得、特色鲜明等原则,依据《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方案》《〈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等国家、省、市政策文件,注重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成效动态评估,科学涵盖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生活品质和机制体制创新等方面几十项考核指标。

其目标定位主要体现为四个突出。一是突出先进性,在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中形成新的组织形式,激发新的生产力,创建新的生产关系;二是突出科学性,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的有机统一;三是突出典型性,立足苏州实际,彰显地域特色,守护太湖山水;四是突出示范引领性,为美丽中国、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提供苏州经验、吴中案例。

这套指标体系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专家组经认真研究讨论认为,指标体系立足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实际,可为后续动态优化调整建设思路、经验总结推广提供决策依据。课题成果汇聚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做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依据充分、设置合理、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符合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实际,可作为推进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动态评估其建设成效的重要依据。

专家还对指标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提出了建议。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舜泽提出,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已经找到了方向和突破口,未来应关注自然资源如何变为自然资产等方面,苏州特色与苏州形象要有所体现。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刘俊国建议,吴中区在生态涵养技术体系集成和应用示范方面先行先试,科学总结推广生态涵养发展“吴中模式”,并要围绕生态补偿深入开展相关关键技术课题研究。

据悉,苏州将坚持高点站位, 深入推进涵养区建设工作。市、区两级财政未来五年预计投入40 亿,重点支持涵养区项目建设。同时加大定额补助、生态补偿和一般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用于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范围内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育、绿色产业发展等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加强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规划与吴中区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和协调,推动涵养区土地资源价值显化,加大对涵养区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跨区域的横向补偿、资源有偿交易等生态补偿新机制。

刘青松表示,下一步课题研究要突出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生态地位,以开放的态度、创新的思维和先进的技术,积极参与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生态资源资产价值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生态保护修复、“空地水” 立体化、一体化生态监测体系研究、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模式创新与经验总结推广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系统指导和全面推动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

蒋来清表示,要充分发挥智囊作用,继续深化与中国生态文明研促会的战略合作,积极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红利转化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快形成生态涵养发展的“苏州模式”。


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