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随着人口密度的提高、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垃圾产生量增大、垃圾产生源集中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垃圾分类推广再次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住建部要求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目的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进而实现资源化利用。
笔者认为,垃圾减量化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减少垃圾的产生量,从源头削减废物;另一方面是在过程中减少垃圾的最终处理量,比如通过回收或焚烧等处理方法,减少进入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系统的垃圾总量。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既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也利于后期资源回收,大大降低垃圾处理系统后端处理压力。
同时,垃圾分类制度的推行应以政府引导为主,市场化为辅。2017年上半年、中期和下半年的废纸回收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变化,对废纸回收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如果过于依赖市场调节,就会出现当废纸涨价时回收率升高,而当废纸价格下跌时回收率随之降低的情况,这样就无法保障垃圾分类制度稳定有效的推行。因此,对于量大、市场价格波动大的物品,除了市场自身调控,政府也要有托底政策,给予回收企业足够的扶持,这样才能保证垃圾分类回收的物质始终能够得到很好的出路。
我国实行垃圾分类,首先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在宏观层面给予各地方党委、政府工作指导,为垃圾分类提供长期保障。其次要健全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和回收再利用产业体系,做到源头精准投放,分类收集运输,分类处理处置,强化后端利用。提升各个环节中相关部门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防止出现先分后混的情况,落实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此外,要不断培养公众环保意识,增强公众环保常识,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科学地对待垃圾分类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垃圾分类推行不顺利与缺乏公众参与有一定关系,但这不是居民素质问题。这既需要做好宣传教育,从娃娃抓起,利用课堂教育,渗透环保意识,在各教育阶段培养居民垃圾分类、资源节约的习惯;也需要辅助客观的激励措施和约束手段,通过政策的激励和法律法规的约束,在垃圾分类上给予居民适当的正面奖励和违规惩罚,引导居民开展垃圾分类行动。
我国城市人口聚集度高,生活垃圾产生相对集中,相对于分散式的垃圾产生源,在推进垃圾分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有利于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垃圾分类回收基础设施以及规划合理的垃圾收集运输路线,前端收运成本也会降低。
目前,我国已有46个城市启动垃圾分类工作,24个城市已出台工作方案。垃圾分类的“广州模式”“厦门模式”及“杭州模式”都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这些模式在全国推广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定时定点垃圾投放,可能不能适应所有地区的垃圾产生情况;面向所有居民的物质奖励会加大政府的管理成本,其推行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另外,除了鼓励居民主动进行垃圾分类,后续分类收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也是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总而言之,实现垃圾分类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以目前我国的发展速度,这是符合正常规律的。垃圾分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垃圾分类不是一场一时口号式的运动,需要依靠多方面持续长期的努力。
(作者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