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地区如何统筹发展、稳定与生态?
坚持红色引领和绿色示范的阿里实践
阿里位于祖国西南边陲,是国家重要的安全屏障和生态屏障, 面积占西藏自治区四分之一,拥有1400公里边境线,平均海拔4500 米以上,素有“高原上的高原”“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红色和绿色是最鲜明的底色,突出做好发展、稳定与生态三件大事,是阿里最坚强的政治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阿里地委、行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美丽西藏”的嘱托,坚决扛起维护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围绕“打生态牌、吃产业饭、走特色路”绿色发展战略,综合施策、系统布局、精准发力,着力推进美丽阿里建设。
在工作策略上,阿里一方面坚持红色引领,党政共抓,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坚持绿色示范,因地制宜,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多年的坚持取得了显著成效, 阿里的生态优势得到了巩固和提升,正在成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第一品牌和最具竞争力的第一优势,与之相应的,阿里经济社会正在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
夯实主体责任
着力推进美丽阿里建设
全面弘扬老西藏精神。解放战争时期,136 名进藏先遣连勇士克服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通过9 个月的进军和坚守,和平解放了阿里,涌现了以李狄山为代表的英雄人物。和平建设年代, 勤劳善良的阿里儿女自力更生、团结奋斗,为建设美丽阿里,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呕心沥血,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孔繁森、尼玛顿珠荣获全西藏自治区仅有的2 名改革开放40 周年先锋称号。阿里地委、行署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继续深化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克服高寒、缺氧等自然条件,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阿里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 带领12 万各族人民群众守护神圣国土,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
突出党建品牌示范引领。近年来,阿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指示,深入推进各民族交流交融,努力加强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稳定,强化基层党建品牌打造。阿里地委从2017 年开始,连续3 年每年安排资金2500万元, 紧密围绕区域特点、行业特色, 打造了“藏西中心·党建先锋” 等7 县子品牌、“机关堡垒·岗位先锋”等7 个行业系统和“夯实固边堡垒·争做守边先锋”边境党建子品牌,创建了9 个“八型” 党组织典型示范点、“13 个第一村”和52 个“四个一”党员便民服务点,紧贴高原边疆艰苦环境,传承红色基因,凝聚起党员干部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强大合力。阿里以“藏西先锋·红色阿里”党建品牌为引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融合, 深入开展“党的恩情照边疆·阿里人民心向党”农牧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引导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红色阿里和生态阿里建设。
强化组织领导,全面部署高位推动。阿里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高规格成立由地委、行署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生态环境保护考核领导小组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区创建领导小组。3 年来累计召开地委会、行署专员办公会、专题会114 次,全面传达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系列决策部署,研究落实阿里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工作。
注重规划引领,科学推动落实落地。以“生态宜居新阿里, 靓丽祥和边疆线” 为总目标,制定出台《阿里地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阿里地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实施细则》《阿里地区贯彻落实〈美丽西藏建设规划纲要(2014-2030)〉分工方案》和《阿里地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19-2025)》,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细化分解到24 个相关职能部门和7 个县,全面统筹部署,着力压实工作责任,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调联动、七县主动开展”的工作格局。
健全体制机制
激发守护净土内生动力
强化制度建设与机制创新。严格落实国家、自治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关要求,加快探索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系统价值核算与生态修复、生态保护补偿、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等生态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推进阿里地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印发《阿里地区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签订完成措勤河、狮泉河、象泉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大力推进流域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改革。
注重长效考核与责任追究。动态完善《阿里地区环境保护考核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推动生态环保类指标在各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和地直部门考核权重占比分别提高至13%、10%。建立奖惩机制,地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生态环保考核奖励资金210 万元,从严从实对各县各部门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强化责任追究,严格执行《西藏自治区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以严明的纪律筑牢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实施极高海拔生态搬迁。编制完成《阿里地区极高海拔生态搬迁总体规划(2019-2025)》,按照自治区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的要求,稳妥有序推进极高海拔生态搬迁,计划分批次、分阶段对措勤、改则、革吉、日土4 县10 乡37 村4013 户15926 人进行搬迁,强化迁入地居民房屋、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建设,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及时对搬出地开展生态恢复治理工作。
创新实施“垃圾银行”。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在冈仁波齐景区创造性地实施“垃圾银行”,采用游客在任意兑换点领取环保袋、收集垃圾后向工作人员兑换旅游纪念品或兑换券的方式,将文明、环保理念落实到具体的物质奖励上,推动过去的“垃圾制造者”转变成现在的“垃圾治理者”。截至目前,共设置8 处兑换点,游客参与率达到90%,效果远超预期目标, 累计收集各类垃圾4000 余斤、兑换礼品3000 余份,逐步形成了“分级负责、分片管理、人人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氛围。
聚焦绿色发展
严格生态空间用途管控
严格主体功能区划落实。严格落实《西藏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着力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合理划分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突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加强国土空间管控,加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监管。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立足阿里生态保护实际,坚持应保尽保、应划尽划原则,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要求,划定了16.76万平方公里的生态保护红线, 占全地区国土面积的48.58%,精准确定需要重点保护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空间,并为可持续发展预留空间。
积极推进“三线一单”编制。立足阿里实际,先后召开2 轮对接会议,合理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科学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空间管控依据。
强化生态保护
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阿里地区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建筑施工扬尘防控,强化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 完成全地区燃煤锅炉整治改造和25 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工作, 全面推广使用国六标准成品油, 措勤、改则、革吉、日土4县县城和狮泉河镇实现城市建成区集中供暖全覆盖,全地区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全地区2170 条村级以上河湖实现五级河湖长全覆盖,农村饮用水安全覆盖率达100%,全地区主要河流、湖泊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辖区内7 个县的垃圾填埋场和医废处置中心基本实现规范稳定运行, 完成87 个点位的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强化高原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深入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启动《狮泉河中游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近年来累计投资2.57 亿元实施以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人工种草和天然草地改良为主的生态工程,全地区海拔4300 米以下“无树村、无树户”消除工作全部完成。大力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辖区内7 个县全部达到草畜平衡, 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
严格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推动玛旁雍措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高质量编制札达土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并通过评审。深入实施洞措、扎日南木措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与恢复工程及玛旁雍措国际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深化自然保护区管护体制改革,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成37 个管护站,培训上岗390 名管护人员。扎实开展“绿盾” 系列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近年来累计完成206 个点位的现场核查和整改落实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日常巡护和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查处力度,累计巡护近万公里。全地区各类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发展生态产业
做大做优做强特色经济
做大高原特色农牧业。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发展以蔬菜种植、奶牛养殖为主的现代设施农牧业,先后建成昆莎乡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噶尔县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等11 个产业园(生产基地)。实行“公司化经营管理+ 合作社服务带动+ 农牧民承包种植+ 贫困户打工培训”的运行模式,与农牧民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在大棚种植、劳务打工中学技术、转观念、增收入、得实惠。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发展藏西北绒山羊产业,培育打造优质绒山羊产业经济带,象雄半细毛羊、日土白绒山羊、措勤紫绒山羊获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产业认证。
做优绿色精品工业。立足实际,重点推动绿色精品工业发展, 加快推动狮泉河镇绿色产业聚集区建设完善,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和整体功能。发展壮大天然饮用水产业,实施天然饮用水发展规划,出台配套措施,持续擦亮冈仁波齐天然饮用水等“西藏好水” 名片。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管理, 编制完成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实施最严格的矿产资源开发审批制度,累计投入1.04 亿元实施19 处历史遗留砂金矿区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积极扶持藏医药产业发展,完成56 种藏药注册,打造阿里藏药品牌,2019 年实现藏医药收入近500 万元。
做强生态旅游业。立足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围绕“藏西秘境,天上阿里”, 深入培育“游第三极峡谷、品古象雄文化”旅游品牌。加强区内外合作交流,创新举办特色主题活动,2019 年共接待游客110 万人次,创收13.8 亿元,同比增长24.7%、26.55%
注重共建共享
营造生态文明建设氛围
突出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创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六进”(进机关、进学校、进寺庙、进企业、进农村、进军营)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推动形成绿色生活社会风尚。制定实施《阿里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细化实施方案》,共设置13 套58 个分类垃圾桶。积极落实地县乡村四级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配备145 名村(居)环境信息员,实现全方位、全覆盖、无缝隙、无盲区监管。
强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全地区6 个县县城综合管廊、给排水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除噶尔县外的6 个县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7 个A 级旅游景区建成厕所16 座,96 座水冲式厕所投入运行。7个县生活垃圾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目标,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2019 年全地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9.68%。
注重智慧支撑与环境监管。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运用,建成阿里生态监测站, 地区土壤环境信息化项目竣工, 进一步增强阿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严格环境评价制度,加强项目前置审查和生态环境源头管控,严禁“三高”项目和企业进入阿里,重点项目环评执行率达100%。动态开展生态环境执法大练兵活动,依法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制定实施《阿里地区关于建立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协调联动机制的实施方案》等10 个制度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公安司法联动,协同开展打击污染环境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