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位于四川省中部,流域内集中了成都、自贡、绵阳等经济发达城市,大中型工厂多达千余座,是四川省工业集中之地。同时,流域内人口密度之高,也位居四川各条河流之首。
工业高度集中、人口密度大给沱江流域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流域内森林覆盖率仅为6.1%,为四川省各条河流中最低。
警 流域环境质量已敲响警钟
沱江是整个长江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支流,其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氨氮和COD。而与沱江同样面临着严重污染的重要支流还有岷江流域。
“沱江是整个长江流域污染最严重的支流。”四川省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岳东说,沱江流域一些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仍处于高位,劣 V 类断面占比较大,纳入省政府考核的110个断面中,有24个断面在沱江流域,占比21.8%。
据李岳东介绍,沱江支流的污染状况更甚于干流,其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氨氮和COD,此外,部分支流还存在着富营养化的情况。其中,以沱江支流——濑溪河的污染最为严重。
“沱江的污染一直存在,治理也一直在进行。”四川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曾表示,沱江流域沿岸工业、人口和城市密集,是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皆有的综合性缺水地区。其中,自贡、内江、资阳重度缺水,成都和德阳中度缺水,区域水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与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极不匹配。
除了生态用水缺乏,沱江的水量也较少。流量低意味着污染物无法在短时间内自净,若污染物源源不断排入,水体质量就会越来越糟。除了自然条件制约,沱江流域工业集中、环保投入不足、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其“变质”。这些废水在排入沱江后都在泸州市境内流入长江干流。
而与沱江同样面临着严重污染的重要支流还有岷江流域。作为长江净流量最大的支流, 岷江年均净流量为 900多亿立方米,沿江地区排放的污染物都随着河水在宜宾市注入了长江干流。
抓 多措并举誓将“浊流”变“碧波”
四川下发《关于在岷江沱江流域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的通知》,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针对沱江污染治理,“十三五”期间,将投入 600 亿元~800亿元。
为了彻底解决这两条河流的污染问题,四川省下定决心,以前所未有的铁腕誓将“浊流”变“碧波”。
2011 年,四川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岷江沱江流域实行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对岷江、沱江干流及重要支流跨过的5个市(州)和 14个扩权试点县(市)断面水质实行分级别、分浓度考核,并按季度通报,以年终结算进行扣缴。
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环境保护厅、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监察厅、水利厅、审计厅等部门联合对考核内容和资金扣缴、使用、管理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
据了解,沱江流域今年将继续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同时,四川省还着力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开展企业清洁化生产改造,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重拳出击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治理。
作为四川省唯一依靠沱江作为城市饮用水水源的城市,内江针对沱江流域的综合治理早已拉开了序幕。2016 年,内江市全力推进的沱江流域中央财政投资水污染治理项目共有5 个, 包括建设内江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和白马镇、椑木镇、连界镇、银山镇 4个场镇污水处理厂,在今年内将全部投入运营。
针对沱江流域污染情况,“十三五”期间,四川省从 2016年起计划投入 600 亿元~800亿元,第一阶段要投入400亿元~500 亿元消灭劣V类水体,第二阶段投入200亿元~300亿元进行巩固。
目前,沱江流经的 7个市已经制定出行动方案,力争到2020年使沱江的一级支流绝大多数水体达到地表水Ⅳ类以上标准,地表水优良比例要达到 70%以上。
提 全流域提升标准统一管理
四川环保厅出台《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9市、63县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 都要在2020年之前全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
要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必须建立科学、有针对性的排放标准体系。
为了改善沱江、岷江流域水质环境, 四川省环保厅出台了《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对岷江、沱江流域排污单位水污染物排放,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投产后的污水排放管理都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规定。
《标准》实施后,岷江、沱江流域已经基本没有水环境容量的9市、63县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 都要在2020年之前全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同时,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略严于现有一级A 标。
此外,四川省还对各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进行排查和公布, 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强化管理,力争在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103条黑臭水体治理的目标。
来源:中国环境报、中国环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