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行动

环境治理

首页 >> 生态行动 >> 环境治理 >> 正文

云南全力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发布日期:2022-10-03    作者:     来源:云南日报     点击:

云南全力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主战场”,坚决当好“主攻手”


云南作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和重大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生态环境厅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指示为根本遵循,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主战场”,坚决当好“主攻手”,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全力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经过不懈努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绿美云南建设全面开启,西南生态安全屏障逐步牢固,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绿色底色更加浓厚。


补齐生态短板 厚植绿色基底

金秋时节,云岭大地蓝天白云,九大高原湖泊在和煦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随着滇池水质企稳向好,一度绝迹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彩鹮到访,近百种野生鸟类陆续回归滇池水岸。

泸沽湖

没有美好的生态环境,难言有百姓的幸福生活,更谈不上高质量的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力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生态修复等8个标志性战役,扎实开展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云南绿色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绿色能源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全省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达883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42.2%,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发电量等指标全国领先,达到世界一流。2020年,单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较2015年累计下降14.5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

“十四五”以来,我省稳步落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任务,全省共有19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纳入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截至2021年12月31日,我省履约完成率为99.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已建立云南省碳排放权交易资源项目储备库,全面掌握全省碳资源项目情况,为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开展碳中和试验示范提供了项目支持。

为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降碳和达峰工作,2021年,省生态环境厅组织开展“百企降碳”承诺,我省100家重点碳排放企业签署了《降碳承诺书》,向全社会公开作出绿色低碳发展的承诺并开展行动。这100家企业涵盖了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8个行业,占全省工业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0%以上。此外,还组织开展了全省建材、钢铁、化工、煤炭等六大重点行业198家企业碳达峰方案编制,推进企业层面的碳达峰工作。

苍山洱海

围绕“双碳”目标,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大理市积极推动碳中和示范建设和零碳城市建设。截至目前,我省已圆满完成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储备”试点任务;依托云南生物多样性宝库资源优势,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示范深入推进,这些试点示范建设为我省走出一条符合云南实际的“双碳”道路奠定了较好的工作基础。


完善体制机制 加快改革步伐

从长远来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长效机制和制度,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步伐必须加快。

十年来,全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关于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增加到39个。累计完成146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构建起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建立生态转移支付制度,“十三五”期间争取到生态转移支付资金227.98亿元,年均递增20.3%。强化“一张蓝图管控”,编制完成“三线一单”。

十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积极探索生态环境监督体制机制创新,系统集成改革举措,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走深走实。着力破解环评审批条块分割、周期较长等难题,走活环评审批一盘棋;统筹谋划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实现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一张图;厘清压实问题整改责任,构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一张表;健全生态环境高效治理机制,织密全省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一张网。

执法人员检测废水pH值

云南地处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的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地区、印度—缅甸3个地区的核心和交会区域,是全球生物物种最丰富且受到威胁最大的地区之一,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为保护好云南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积极参与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

制定出台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开创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先河;编撰完成120万字的《云南大百科全书·生态编》,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百科全书史上第一部单独成编立卷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在全国各省(区、市)率先发布《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物物种红色名录(2017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云南省外来入侵物种名录(2019版)》、《云南省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1992—2020)》和《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2021年10月,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行,克服了疫情防控等诸多困难,10位国家领导人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20位各国部长级官员、60余个国家驻华使节,以及来自145个国家的代表,共5000多名代表在线下线上参会。习近平总书记以视频方式出席COP15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会议收获了昆明宣言、东道国举措、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等重大成果。省生态环境厅积极服务大会,组织生态文明论坛,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举办生物多样性展览,充分展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日前印发的《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我省要争当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头兵,通过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监管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彰显云南生物多样性优势,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全面提升“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的影响力,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建立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样板区。此前发布的《云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到2025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保护率达到85%、典型生态系统保护率达到90%。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持续深入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开展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本底调查、建设亚洲象等濒危物种迁徙交流生态廊道、开展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实施争当生物多样性保护排头兵“六个一行动”;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与管理,开展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调查编目,发掘、整理、传承民族生态文化,深化生物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惠益分享试点;强化生物生态安全管理,建立健全以高黎贡山为重点的区域生物生态安全风险防控与治理体系、严格生物资源管理、加强外来物种管控、严厉打击涉野生动植物违法犯罪行为。

树牢生态文明理念 引领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示范样板,是一项督促各地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综合性创建工作,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是全面评价一个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载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平台,旨在创新探索“两山”转化的制度实践和行动实践,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模式。因此,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不但能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还能激发和提升社会各界关心、参与、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更加鲜明、生动和具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作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命名了5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石林彝族自治县、保山市、华宁县、盐津县、洱源县、屏边苗族自治县、楚雄彝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昌宁县、双柏县、南涧彝族自治县12个州(市)、县被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腾冲市、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华坪县、大姚县、西畴县6个地区被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1年10月14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表彰命名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我省双柏县、南涧县、西畴县获得表彰命名。3个县在创建过程中结合自身优势或特点,牢固树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扬长补短、创新突破,切实探索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生态文明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努力。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从意识、观念、知识、行为等各个层面,推进全民文明素质提高,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和正确健康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构建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十年来,省生态环境厅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云南的良好氛围,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通过深入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到生态体系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充分认识到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进一步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紧迫性。

放眼全省,环保设施开放单位遍地开花,参观人数持续攀升,折射出生态环境教育的逐步普及。全省中小学经过多年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陪伴青少年同学习、共成长。随着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入推进,从学校到家庭,从青少年到家庭成员,潜移默化中,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成为社会各界广泛的共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切实守好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以优异成绩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