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行动

生态修复

首页 >> 生态行动 >> 生态修复 >> 正文

共保共治共享的绩溪探索

发布日期:2020-10-14    作者:     来源:     点击:
共保共治共享的绩溪探索

部门协作、跨界联手、抱团治污

绩溪县地处安徽省东南部,有1400多年置县史,是徽文化主要发祥地。2017年,绩溪县荣膺全国首批4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后,高度珍视荣誉,持续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019年,绩溪县响亮提出“三争”目标,即生态争样板、发展争上游、工作争一流,将争创美丽中国“绩溪样板”列为第一目标。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2019年空气质量全年以两个季度排名第一、一个季度排名第二的“天蓝气清”好成绩领跑全省,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厚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绩溪探索实施的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是现代环境治理的一个生动实践。

强化法治长效保障

为了实现“争样板”这一目标,绩溪县全面落实“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思想,建立实施“政府主导、强力强责”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以生态环保“一票否决”的鲜明工作导向,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常态化、长效化、法治化。
强合力。构建县级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度体系,制定了《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议事规则》《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设立了工作机构和议事决策工作制度,实施生态环保激励和约束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各项要求,细化为班子和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建立干部积分制管理考核激励奖惩工作机制。
强问责。层层落实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度,严格执行中央、省委和市委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建立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工作机制,严厉查处环保违法行为。强化督查考核,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层层传导工作压力,确保生态环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近3年间,累计查处环保违法案件79件、移送公安14起,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构建三大共保格局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部门“协同作战”、跨省“跨界联手”、企业“抱团治污”三大布局,精心构筑“共保共治”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
1.部门“协同作战”,齐抓共管
县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坚持做到“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着力形成齐抓共管生态环保的强大合力。
生态环境部门创新“大环保”。一方面,建成智慧环保监控平台。投资700多万元建成运行安徽省首个县域智慧环保监控平台,实现对县域总体环境、县经开区重点企业、重要河流水质及城区道路的扬尘及噪声的即时监测监控,为环境执法、研判环境变化趋势提供即时、准确和系统的数据支撑,实现对环境变化的智能化研判预警。可以说,这一举措是用大数据守护蓝天碧水维护生态安全,夯实生态文明建设之基。另一方面,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2018年,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地表水断面达标管控方案》,建立了宣城市首个县域地表水生态补偿机制,将断面水质达标状况和管控措施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2018〜2019两年间,全县将从省市获得的水生态补偿资金520万元,按考核结果,奖补兑现到乡镇。同时,不断探索创新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机制,用活用足补偿资金。自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启动以来,绩溪共获得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5亿元,先后安排实施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业点源污染整治、生态修复工程等六大类128个项目,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有效保护和提升了新安江流域源头水环境质量。
林业部门念好护绿“山字经”。一方面,全面推行“林长制+五大工程(信息化管理引领、自然保护地净化、主导产业升级、绿化品牌提升、林权改革深化)”新机制。将全县40个重点项目纳入林长制改革范围,总投资额12亿多元,推动林业建设由传统化向项目化、智慧化变革与创新,拓展各级林长职责。现已完成抽水蓄能电站生态修复、逍遥驴厍拆除修复等项目28个。另一方面,创新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模式。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采取就近、就地补进等方法,将重点项目拟调出的国家级及省级公益林面积,通过“占一补一”的方式进行同等置换,保证公益林事权等级、保护等级、功能登记、权属、地类、林种、郁闭度等均不变动,进一步促进生态公益林集中连片,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目前,全县已累计置换公益林67.8亩,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
农水部门密织绿水“保护网”。全面实施“河长制”,在安徽省率先推行“民间河长制”“河警制”。“民间河长”由县政府公开对外招募,当地群众志愿报名担任。如今,“民间河长”有165名,河道警长有106名,县境内大到一条河,小到山里的一条溪,都有人“贴心看护”——既有党政干部担任的各级“河长”,也有普通群众义务担任的“民间河长”“河警”。23家采砂场全部退出,全县48座小水电站中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一一实施评估整治或清退。以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契机,创建了扬之河城北入口段、登源河龙川段、溪水库3 处“河长制”示范点。目前,全县已全面构建起水安全、水生态、水管理、水景观、水文化五大体系。
畜牧业部门构建和谐养殖“新模式”。围绕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综合改革的要求,结合生态建设规划,绩溪县制定出台《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及适养区划定方案》,调整优化畜禽养殖业生产布局,开展畜禽养殖业的污染综合防治,构建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畜禽养殖模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促进畜禽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先后投入财政资金5000余万元,划定了全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关闭拆除禁养区养殖场112户,拆除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实施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经过关闭淘汰一批、整治提升一批养殖场后,每年可减少畜禽粪污量1.5万吨,进一步提升优化了全县养殖环境。
2.跨省“跨界联手”,共治共享
绩溪县以“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为目标,推出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对标提升新举措,推进跨界联手,共保共治共享。
共筑皖南-浙西生态屏障。深化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等周边地区的协作,创新建立了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跨区域联合管护机制,推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协同发展,共筑皖南-浙西生态屏障。清凉峰位于安徽省绩溪、歙县和浙江省临安区两省三县(区)交界处,两省村庄相连,居民混居,山场插花,如按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域或保护区范围来管理,难度很大。围绕保护好清凉峰这个共同目标,2019年临安区人民政府与绩溪县人民政府签订了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联合管护机制。协议签订以来,皖、浙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常态化交流学习和联合巡护执法,有效遏制了不法行为发生,杜绝了保护区范围放牧现象,维护了毗连地区林区生态稳定。
携手生态环境污染联防联控。2019年,绩溪与临安正式签订了一体化发展合作生态互保工作框架协议。双方对污染防治、环境监管、环境应急等工作机制全面细化,共同签发了《临安市-绩溪县边界区域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工作方案》。两地生态环境分局会同毗邻的绩溪县荆州乡、临安区岛石镇开展的跨区域污染防治检查和水质管控专项排查已进入常态化。
3.企业“抱团治污”,夯实主体责任
近年来,绩溪县多个企业“抱团治污”,由“制污者”转变为“治污者”,主动投入治污设施,提升工艺,积极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共同维护了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安全。不锈钢冶炼企业富凯公司,请来上海宝钢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将冶炼工段产生的含铬镍等重金属的除尘灰部分回用于合金钢生产,并开发出多种合金钢产品,成为安徽省奥氏体系列合金钢产品规格最全的企业。绩溪县化工龙头企业立兴化工,每年的废盐产生量多达4000吨,其联合科研院所开展的重结晶纯化废盐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初步实现了废盐的安全再生利用。据统计,绩溪全县已有一半的危废产生量实现了企业自我消化——综合利用,既提升了企业治污能力,也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初展共治共享魅力

“共保”力量催生“共治”魅力。如今的绩溪,既是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又是“中国最佳经典山水旅游名县”“中国最美县域”“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美休闲旅游目的地” “养生宜居县”。
环境质量持续好中向优。2019年空气质量以两个季度全省排名第一、一个季度全省排名第二的“天蓝气清”好成绩领跑安徽省;今年1〜6月,全县PM2.5浓度24微克/立方米,稳居安徽省第一名。全县森林覆盖率78.26%,林木绿化率达82.71%,辖区内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2300个/立方厘米。水功能区水质优良比例100%。绩溪县总体环境质量持续优良,是安徽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市县之一,获评“中国天然氧吧”。
生态空间布局逐步优化。成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后,绩溪县编制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类、限制类产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差异化绩效考核评价办法。通过“共保共治”,持续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区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天然林、生态公益林等区域的保护,生态空间布局得到全面优化。
工业经济加速转型发展。以“共治”为抓手,严把项目准入关,工业项目一律进园区,旅游项目一律按规划布局实施。自获得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以来,已累计否决高耗能、有污染的项目32个,总投资额近20亿元;将38户不锈钢企业整合提升为6户,压减不锈钢行业产能3.9万吨。突出发展新能源、食品药品精深加工、电工电气、装备制造等产业,文化产业、健康产业两大基地列入全县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0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6家。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园、健康医药产业园和电子商务等绿色产业建设提速,百亿产业园区呼之欲出。
生态红利日益显现。一是生态农业助农增收。2019年,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农产品加工总产值14.12 亿元,同比增长21.1%。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9:1,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5%。全县3.6万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710元。二是生态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上庄镇旺川村黄会山的凤栖湾、会川等昔日地质灾害频发的穷山沟旧貌换新颜,发展成了集吃、住、游和农耕体验于一体的乡村黄金旅游点。2019年,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6.62亿元,增长10.59%,全县接待游客1159.9万人次,增长10.36%。
一步步的“追清共保”,一环环的“逐绿共治”,逐步解决了突出环境问题,补齐了现代环境治理短板。一幅水清、岸绿、天蓝、景美、鱼跃、宜居的大美绩溪图卷正在徐徐展开


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