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理论探索

首页 >> 学术前沿 >> 理论探索 >> 正文

15头亚洲象,还能去哪儿?

发布日期:2021-05-30    作者:     来源:     点击:

15头亚洲象,还能去哪儿?

01

徘徊在“人与自然”的边界


      很多人可能对“抵制象牙、保护非洲象”耳熟能详,却不知道亚洲象在数量上面临的状况更加不乐观。

     目前,全世界野生亚洲象总数不足5万余头,其中位于我国境内的仅有300头左右,全部生活在云南地区,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亚洲象为什么这么少?背后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栖息地不足。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扩张,亚洲象的栖息地越来越小,直到现在“仅剩”云南南部的部分地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森林被橡胶林、茶树林替代。对于本就所剩无几的栖息地来说,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于是,亚洲象的生活区域,不断地与人类发生重叠——直到近年来,人与象,开始不可避免地频频相遇。

     “大象进村了!”第一次见到野象的村民们奔走相告,三五成群地去农田里围观,毕竟能在村口见到一群大象的机会可不多。

       而正巧,当地傣族信奉佛教,大象正是其信仰中的保护神;另一方面,“象”又于“祥”同音,有的村民们也将这群象视为“吉象”

      这群“初来乍到”的野象们也很“老实”,只在村庄周边活动,与人类互不打扰,遥遥相望。

      然而,现在看来,这更像是一个互相试探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渐渐“熟络”,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起来。 

02

“大象啊,你快走吧!”


       不得不说的是,村子里种的甘蔗、玉米等农作物,实在是太吸引象了。

      自认为已经对村庄“有数”的大象,胆子愈发变大,开始频繁出没在农田里,享受它的“盛宴”。

      大象所到之处,往往一片狼藉:喜欢吃的就顺口吃了,不喜欢吃的(比如茶叶)直接踩过去也无妨。

      偶尔路过居民的房子,敲个门、打个招呼,也没什么关系吧?

       看到“邻居”,必然要探头say hi,表示礼貌(?)

      这群没有了在野外觅食苦恼的野象们,每天可以在村子里到处吃上16小时。至于剩下的时间——躺平,睡觉。

       而此时,人类终于认识到了野生象的可怕之处:打是肯定打不过的,跑大概率也跑不过——一头亚洲象跑起来的速度可达每小时36千米。至于击毙、鞭炮炸走……这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想什么呢?

      但是,自家的庄稼、汽车、甚至房屋,总不能就这么任大象摆弄了吧?更何况,这些大象甚至威胁到了一些村民的生命安全——它们的行动悄无声息,一些没注意到野象预警、独自上山的村民经常难以发现。而甚至不用想象,与大象正面起冲突的结果通常相当惨烈

      这些与大象频繁打交道的村民们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应对大象最有效的方式只有一个:躲着。

        不过话又说回来:大象不走,生活还怎么继续下去?

     于是,许多村民们开始祈祷:“大象啊,你快走吧!”

03

大象,还能去哪儿?


     不管大象走不走,这些村民终归要学会如何与大象共处。
      实际上,政府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从2010年起,云南政府推出了 “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 。不管怎么样,政府出资,先把钱赔了,不能让群众的日子过不下去。
      同时,在野象频繁出没的村庄,政府设置了 “监象员” ,每天专职负责监视大象动态,并通过app、微信群、短信、电话等方式,为村民发出预警。
      村民们也开始采取其他方式降低损失。比如,鞭炮、灯光、大喇叭,甚至还有弹弓等。而至于这些方式的实际效果,暂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不过,有一点倒是很清楚: “大象很记仇,在鞭炮用得猛的地方就发生过大象伤人的事件。” 一名监象员说道。
      中南屋曾两次到生活着40头野象的村庄进行调研,希望在这里可以建立起公益项目基地,一方面带领更多中国青年探索缓解人象冲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帮助村民销售农产品、开发生态旅游, 如果能通过大象“赚钱”,那也不会再伤害大象了吧?
      然而,不管是政府、村民还是其他组织,这些实践都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人象冲突问题: 野生象的栖息地不可避免地在减少。 而大象本就是需要不断迁徙的群居动物。
      视线回到首次有野生象出没的峨山县。从地图上来看,这15头大象正在一路向北,并且很可能继续北迁。 但是北方,只有越来越密集的人群,却不一定就有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
     不过,它们还能去哪呢?人象冲突问题,目前只能缓解,难以解决。
      然而,还有很多网友甚至当地村民,并不清楚野象的破坏力、对大象的到来“喜闻乐见”,表示这是 “和谐相处”
     殊不知,真正的人象和谐, 是各自有各自的家园,互不侵犯,互不打扰。 只有这样,人类和动物才能一起走得更远。


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