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聚焦

生态聚焦

首页 >> 生态聚焦 >> 正文

藏族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蕴及时代启示

发布日期:2024-03-11    作者:郑应友;侯霞     来源:高原文化研究     点击: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藏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为西南边疆地区的发展和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藏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经验等。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深化,坚定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认真挖掘、研究、弘扬藏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因素,对于当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实践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以宗教、民俗、制度等为代表的藏族传统文化为例进行分析,主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实施严格戒律制度的生态治理观等生态意蕴。藏族传统文化的生态意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启示主要有全面探索研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积极构建生态文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法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刚性约束常态化;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等方面。

关键词:藏族;传统文化;生态文明;意蕴;现实启示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我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涵载千古、卷帙浩繁的传统文化,经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发展形成了如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藏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长期以来为青藏高原地区的改革、发展、稳定、强边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藏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经验,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的高度对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新理念,这为我们新时期做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屏障,党中央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历届西藏工作座谈会上都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认真挖掘、研究、弘扬藏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元素,对于当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助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实践落地,促进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意蕴分析

藏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主要由藏式建筑、语言文字、历史典籍、历代文物及文献等组成的显性传统文化;二是主要由藏医药、工艺技术、天文历算等组成的技术层面传统文化;三是主要由宗教、民俗和制度等组成的社会学层面的传统文化;四是主要由藏族传统体育和歌舞艺术等组成的民族体艺层面传统文化。藏族传统文化在中华文化史上地位突出,它历史悠久、风貌独特,包含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世俗文化、藏族本土文化及外来文化,同时也包含以农牧民为代表的劳动人民的民间文化。历史上,藏族传统文化对于铸造藏民族精神,形成民族性格,支配民族情感和行为,以及促进西藏及涉藏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笔者主要从宗教、民俗、制度等方面的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蕴进行分析。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

宗教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从历史发展轨迹角度分析,苯教和佛教都先后成为藏族社会的主导性文化,特别是吐蕃政权建立以后,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宗教长期居于藏族社会思想的统治地位。西藏和平解放前,在政教合一政权的背景下,藏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被宗教意识和观念所渗透,这已成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藏传佛教作为藏族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宗教,其所蕴含的思想理念早已和藏族人民融为一体,同时深刻地影响着藏族人民的行为。

1.自然界众生平等。藏传佛教提倡尊重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并主张六道轮回,而人类作为六道生命中的一个,对一切众生应平等对待;同时认为,在无数次的生死轮回中无一不曾成为自己的父母和亲族,如今生剥夺了某一生命,很可能剥夺的是自己前生的亲人和朋友。生命轮回学说和信念一直支配着藏族人的思想意识,他们坚定地认为自己的前世有可能是某一动物或其他家畜生命体,来世还会转化于此,因此他们对动物以仁慈为怀。藏传佛教认为,一切生命不分大小共同组成了整体宇宙的生命力,在生存权方面都是平等自由的,不得被任何其他生命剥夺。同时应利用“七种因果教授”的菩提心进行保护,使任何生命都有生存的空间,逐步到达使自己幸福的目标。藏传佛教提倡的敬畏生命、众生平等的生命观包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当代生物多样性保护颇具启迪。

2.保护自然,珍爱生命。放生节是藏族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藏历每年4月15日举行相关宗教活动和仪式。在放生节将牛、羊、鱼、鸟等生命体从屠户手中变价赎买并将其全部放回大自然而获得生命自由的活动。藏文记载,在一个生活条件比较殷实的“夏玛隆”地区饲养了一大批动物,主要以鸟类为主,并且人们乐于布施,这一举措得到了吐蕃王朝时期藏王的大力支持,并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来喂养动物。这充分体现了藏传佛教“放生”理念已渗透于社会意识和生活行为中,这也是对生态保护的一种实践。同时也说明藏族传统文化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珍惜生命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长此以往使得青藏高原成为众多野生动植物生存和繁衍的栖息地。

3.饮食、狩猎文化——生态保护行为。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藏族人民在传统饮食文化方面有着许多禁忌。他们长期以来忌食鱼虾等水生动物及马、驴、狗、猫等动物。藏传佛教认为,吃素食可以让人气脉通畅,避免身心受到污浊之气的干扰,最为关键的是,多吃素食能增长慈悲之心并能终止和消除杀生行为。由于藏族在饮食文化方面的禁忌使青藏高原上诸多濒危的野生动物得以保护,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做出积极贡献,同时藏族传统饮食文化也明显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理念。在藏族传统狩猎文化中有狩猎地点和物种的禁忌。在狩猎地点禁忌方面,出于对神山圣湖的崇拜,人们一般不到雪山和湖泊等地狩猎。而这主要源于藏传佛教认为生命要达到最高境界必须要经过两个过程:一是修习菩提心,二是通过切实的佛教修行进行自我佛性的展现。而完成第二个过程要做到“三个远离”,即远离执着凡庸、远离污浊繁杂之地、远离妄想邪恶之地。因此,长期以来山清水秀、日光和煦的雪山,茂林和湖泊成为虔诚教徒的修习道场而加以保护,广泛分布于珠穆朗玛峰与冈底斯山等地的藏区生态保护区。久之,雪山和湖泊成为藏族民间信仰重要的崇拜物,继而成为狩猎文化的禁忌之地。在狩猎文化之物种禁忌中,猴子被藏民认为是人类祖先,故禁忌猎猴;藏人信仰并崇拜土地神,而蛇被认为是土地神的化身,在藏民建房前煨上桑烟祈祷以保护自建房屋坚不可摧,故禁忌猎蛇。藏族传统的狩猎文化,客观上对于保护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等生态资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宗教意识的内化作用从而逐步形成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行为。

4.生活能源的循环利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具有独特的科学、景观和资源价值,但是生态脆弱区所占比例较大,约占全区总面积的60%-80%。因此,在青藏高原使用燃料成为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问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如果把高原草木作为燃料能源进行乱砍滥伐而不加以限制,将会对高原造成水体流失、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同时导致生态失衡并难以恢复如初,使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幸运的是,千百年来藏族人民智慧地解决了能源问题,利用牛、羊、马等牲畜的粪便解决能源问题,其中牛粪利用最为广泛。牛粪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寓意为吉祥宝贵之物,藏语言“达瓦”,在藏族心目中牛粪是无价之宝,在藏族民间传唱着有“一块牦牛粪,一朵金蘑菇”的歌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牛粪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藏族平时做饭、取暖的燃料,对酥油茶具有保温作用;二是燃烧后的牛粪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以循环用于青稞、草地施肥;三是作为藏族传统的吉祥物,在他们新婚、乔迁之喜时在家中摆放一袋牛粪外加一桶清水配上哈达,寓意主人以后的生活幸福美满。藏族认为,谁家的干牛粪储存多说明谁家是勤劳而富有的。据记载,藏族利用牛粪作为能源并成为青藏高原一个特殊的地方风俗已有上千年历史。由于高原牲畜只吃青草并且在高强度紫外线的照射下,晒干的牛羊粪便没有臭味、病菌,作为生活能源,十分绿色环保。因此,生活能源的循环利用为青藏高原,特别是为农牧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描绘了藏族与青藏高原自然生态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

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要素都具有先天独特生态优势,且不可相互替代,从而形成生态系统之生命共同体。自然界创造了适合各种物种共同生存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该系统中的一部分,但自然生态系统的存在从不仅依赖于人类,它具有创造适合生命生存环境和条件的原始创造力。人与自然是统一的生命体系,自然的存在早于人类,而人类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而生存。长期以来,藏族传统文化就已形成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系统观念,并在此观念下尊重、顺应以及保护自然。

1.殡葬文化之天人合一。殡葬文化是藏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殡葬方式主要有土葬、水葬和天葬,其中天葬最为盛行。天葬的核心要义是不灭的灵魂和生命的往复轮回,死亡是异次空间的不断转化,将陈旧的躯体肢解,通过天葬拌以糌粑喂食鹫鹰,体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及最尊贵的布施即舍身布施。藏族民众认为,天葬中把人的尸体布施给以鹫鹰为代表的动物后,也就减少了它们不再去伤害或吃食其他类的小动物,保护着越来越多动物的生命,此为一件功德无量之事。同时在狩猎文化中,鹫鹰作为藏族民众天葬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就成为了禁猎物种之一。殡葬文化中的禁忌是,为了防止土地污染,或通过水体传染给其他物种,藏族民众对于生前患有天花、麻风等传染性疾病的人禁止进行天葬和水葬。传统的藏族殡葬文化及行为有着超前的生态保护思想,其不留尸体、不修坟墓,极大地保护了青藏高原稀缺的土地、草地、森林等生态资源,有效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促进了藏区生物多样性发展,同时也体现出藏族人民朴素的环保思想和天人合一的生态保护实践。

2.畜牧文化之生态融合发展。经济利润是经济发展成果的直接体现,也是现代经济组织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畜牧业是藏族发展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在青藏高原农牧民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畜牧文化,这种文化与传统的经济学发展模式并不一致,主要原因是它不以攫取利润为目的,但体现了畜牧文化行为方式与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意识和观念。藏族传统畜牧文化有关生态伦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放生模式,二是游牧模式。在放生模式中,农牧民将养大的牲畜放回大自然,放生数量多的能达到家养数量的三分之一,少的则是象征性的一到两头。藏民认为大自然系统各元素之间相互依存,这些放生的牲畜将成为其他肉食动物的食物来源,“羊要放生、狼也可怜”已成为藏族传统畜牧文化的普遍观点。游牧模式的生态伦理主要体现为既要饲养牲畜又要适应高原水草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起到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作用。长期以来,藏族农牧民又称之为“逐水草而居”,“逐”字很好地体现了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发展规律进行活动的生态保护行为。如藏北的“春放水边、夏放山,秋放山坡、冬放滩”;藏南的“春季牧场在山腰、夏季牧场在平坡,秋季牧场在山顶,冬季牧场在阳坡”。游牧模式的基本特点是通过人类的游牧活动改善和保护高原生态系统循环、能量循环、信息传递的自然推进,从而达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青藏高原草原生态脆弱,牧草多属于产量低、长势低矮的高寒草甸类型,牧草再生时间较长,畜牧生态承载力较低。传统畜牧文化的形成得益于藏族农牧民长期以来根据高原生态特点而逐步总结形成的,较好地解决了畜牧业与草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使草原生态得以休养生息,从而保护了高原草原生态系统。

3.唐卡文化之人与自然是统一体。唐卡是藏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是具有鲜明藏族特色的一种绘画形式,被誉为藏族艺术的珍品和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藏族传统唐卡“长寿六友”及“和气四瑞”图就体现了“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的生态系统观,如图2-1所示。

图2-1藏族传统唐卡“长寿六友”及“和气四瑞”

图的右半面主要体现“长寿六友”,谓:自然的主体由人来体现;岩土代表生存的空间,亦即大自然;动物类由鹿代表;植物类由树象征;平安、快乐和谐由鸟来代表。这幅图形象地告诉人们:人类与一切动植物及大自然的各要素是统一的整体,只有和谐相处,相互尊重,才能够健康长寿,怡享天乐,即岩长寿—水长寿—树长寿—鸟长寿—兽长寿—人长寿。图的左半面主要体现“和气四瑞”,谓:自然中的各要素都在为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树的种子由鸡带来,在兔子和猴子不断为其施肥、灌溉的呵护下,种子成长为硕果累累的大树,最终由大象和大家一起享受着劳动成果。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自然生态系统空间呈现出勃勃生机,大家在其中幸福安然。总之,这些都强调各个生命体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生态系统同生长共命运,这对于新时期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起到积极的教育和示范作用。

(三)实施严格戒律制度的生态治理观

生态治理观主要通过制定严格的治理措施,建立制度约束机制,严肃追究破坏生态的责任人。同时,与宣传教育相结合,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营造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实现制度约束与宣传引导并重。法令、制度等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所包含的生态治理观内容分析如下:

1.制定保护生物的戒律制度。戒律是指宗教徒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长期以来,藏传佛教就专门制定了有关正确处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或保护生物的基本行为准则。这体现了菩提心的基础就是爱护和珍惜生命,以及对生态环境之重视,并将之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在未得到和僧允许的情况下,如违反以下5种情况,将比丘、比丘尼作为罪犯处理。一是不得故意杀生;二是不得乱砍滥伐林木花草或者炒青稞;三是不得饮用有鱼类动物在内的水泽以免影响他们生存;四是不得自己或动员他人去挖掘土地四指以上以免影响土地中生物生存;五是不得在草木茂盛之地重建屋舍以免影响草木生长等。在这五种罪行中,杀生罪是最为严重的犯罪。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均无差别,也是一条基本的戒律,并要求俗人和僧人共同遵守。这些戒律制度要求全面具体,对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作用不可忽视。

2.制定保护自然生态的政策和法令。千百年来,为打造山青水美的人间净土实现佛国天堂的价值存在,藏传佛教专门制定了预防环境污染的政策法令。这些政策法令在多个文献中都有记载,如“毗奈根本论”中记载“除病者外,比丘不得站立弃大小便、唾液、口痰及呕吐物于水中;不得站立弃大小便、唾液、口痰及呕吐物于青草上。”为使自然生态禁忌跨域社会习俗范畴,在西藏地区,无论是官府部落,还是寺庙俗人,都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自然生态的禁忌、法令和规定,现已成为刚性的制度规范。在吐蕃王朝时期,西藏及涉藏地区政教合一政府就颁布有“严禁盗窃部落牛羊”的法律规定。16世纪,法王赤坚赞索朗贝桑波就发布文告:“不论尔等尊卑与否,皆要按照规定行事,禁止捕杀动物,对岩地、崇山、草原和水等要妥善维护,不可有异议。”17世纪,五世达赖在《十三法典》中明确规定,地方政教首领要颁布保护山水的法令,让除野狼以外的其他动物在居住区自由自在地活动等。诸如此类的戒律制度和法令体现了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文明思想。

二、时代启示

(一)全面探索研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发扬

藏族传统文化的生态伦理经过长期的实践,有效保护了青藏高原的原生自然生态环境,这种生态环保意识在新时期仍具有积极的时代价值。根据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监测评估,目前青藏高原整体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大部分区域仍处于原生状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仍然是世界上自然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因此我们应大力探索、研究、分析、总结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人文价值,并将其作为一种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从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促进藏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进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和条件。面对全球化的环境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流失或者边缘化的趋势,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藏族地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藏族民众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居民,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工作道路,一切要根据藏族地区的实际进行定位,结合藏族传统文化和高原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开展各项工作,逐步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目标。

我们应坚持扬弃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辩证、批判地传承和发展藏族传统文化。关于如何扬弃,应以“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对于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应广泛地进行研究、总结、宣传、继承和发展,并促进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使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消极内容应果断地进行变革或者摒弃。

(二)积极构建生态文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构建民族生态文化产业体系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民族生态文化产业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它主要以生产民族生态文化产品,提供多样化生态文化服务为主要特征。其目标是使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产业形成和谐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文化、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其发展基础是保护并依赖生态资源,发展支撑点是创新驱动,发展内容以民族文化创意为载体,同时向消费者不断传递绿色生产和消费的生态文明观。立足藏族地区,积极发挥资源的比较和组合优势,利用独具藏族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原生态文化资源等有重点地发展民族原生态文化旅游、原生态文化艺术演出、原生态文化工艺美术创作、原生态文化民间绝活展示,以及影视制作、线上线下艺术培训、文化内容策划包装等文化产业门类。积极拓展产业链条,创新产品形式及内容,逐步构建起文化产品多元化的生态文化产业体系。

要坚持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升级版,加快建设特色文化产业,重点培育和建设一批民族生态文化旅游基地。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一是要将高原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与藏族传统文化旅游相结合,实现神山圣湖游、高原净土游、藏族文化遗址游、神秘目的地游等,使不同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不同的文化含义结合构成不同的文化旅游产品特色。二是依托藏族地区传统文化节日和景观打造一批藏族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如珠峰文化节日游、羌塘赛马节日游、萨噶达瓦节日游、雅隆艺术节日游、雪顿节日游等,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形成民族特色文化演出、民族体育文化展示、西部地区发展商务合作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品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既要继承传统风格,又要推陈出新,使之在艺术风格表现形式、艺术价值、视觉感受等方面形成精品,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逐步形成专业化、集约化的市场规模。同时要吸收借鉴国内外著名文旅品牌发展的先进经验,将大数据物联网等高新科技与文旅项目开发有机融合,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主体运营或参与组建文旅演出公司,瞄准民族文旅市场需求,多出精品文旅项目。如大型文化旅游品牌《文成公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该品牌立足于民族文化,以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为主题,演出场面宏大壮观。2013年在西藏拉萨演出以来共计演出1200余场,每场演出参与演员近1000人,其中95%来自藏族群众。该项目体现了我国各民族长期以来的交往交流交融,展现了汉藏自然人文景观、民族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同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满足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消费需要,传承弘扬优秀藏族传统文化、促进就业、增加税收拉动经济,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不断完善法制,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刚性约束常态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我们要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治理观,与新时代党和国家依法治国的新要求有机结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法治建设,做好继承与创新,从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刚性约束实现常态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他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因此,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治理观念因子,深化改革,形成系统全面、约束激励并举、权责清晰、多元参与、执法规范的生态文明法治体系,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战略举措落地实施。在工作机制上,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分级管理、分层推进,形成政府部门干部与人民群众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目标绩效考核机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把产业生态化发展、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生态资源高效节约利用、生态文化创建、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等方面纳入评价体系之中。实行破坏生态保护红线、高压线的一票否决制,对于在考核周期取得生态文明建设良好成效的单位、地区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在完善相关法制和工作机制的前提下,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构建生态保护监控网络平台,同时结合国家关于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规范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逐步形成环境信息披露大数据平台和共享体系,强化执法监督,利用法律和制度的刚性约束,推进生态环境及绿色发展治理体系日臻完善。

(四)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生态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进步的产物,其目标是实现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化形态。纵观人类文化的发展,在经历自然文化、人工文化和科学文化之后,生态文化的选择与建设正日益成为当今世界一个热门话题,生态文化是人类未来文化的重要选择。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其体现着人、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发展等要素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新时期推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化,创建生态文明高地的关键一环是建设和发展生态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吸收藏族传统文化中生态保护意识。一是通过生态文化建设积极培育生态文明观。思想支配行为,发展和建设生态文化必须根植于人的生态观念,对传统的生产和消费观念、思维方式进行改造、传承和创新,从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这些内容都是先进生态文明观的重要内容。生态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尊崇自然、保护生态、减少资源性消耗、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努力实现生态平衡等,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内容包括生态的思想、行为方式、科技、产品、消费等多方面。我们应该以发展和建设生态文化为起始点,培育生态文明观,促进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积极动员各社会团体及组织单位参与生态文化创建活动,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形成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使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深化。二是积极宣传和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面向文化团体、社会智库、高校等科研单位开展青藏高原生态文化课题研究,不断丰富三江源生态文化、高原草原游牧生态文化、高原野生动物栖息地生态文化及高原生态旅游文化内涵,将生态文化内涵建设和发展成果吸收到大、中、小学课程思政当中,同时利用各种文化媒体平台进行大力宣传,逐步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政绩观和生产消费观,增强全社会的生态保护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和忧患意识,形成全社会重视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局面。

结语

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在当前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对包含有生态意蕴的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继承、转化和发展,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持续走向深入是非常必要的。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背景下,积极吸纳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治理观,推进法治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从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刚性约束常态化。在继承、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发展生态文化,积极吸收藏族传统文化中生态保护意识来充实和丰富生态文化的内容,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万物一体、尊重生命的价值观念,主张和谐节制的生活方式,与高原生态高度和谐的生产方式等。在坚持传统文化与生态相结合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同时,应充分利用高原原始壮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优势,深入发掘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的潜力,突出特色、生态、健康及文化的亮点因素,积极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产业体系,打造青藏高原生态产业品牌,为把青藏高原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高地而不竭努力。

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