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的美丽星球需全球携手共建
贾卫列
在世界环境日前夕,彭博社发文刻意抹黑中国煤化工产业,妄称是“Dirty Secret”。文章称中国用于发电的煤炭消耗(最多)只是持平,而用于煤化工的煤炭消耗却在迅猛增长。通观全文,看不出是媒体的有效监督本意,而是选择性性忽视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在减碳降污领域的系统性努力,这种恶意抹黑且提不出改进建议对全球绿色转型有害无益。
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以占全球18%的人口在全球制造业领域所占份额达到全球31.6%,远超美国的15.9%,曾经的工业强国俄罗斯仅占1.8%,中国涵盖了联合国划分的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和666个工业小类,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遍布全球,涵盖了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尖端科技产品的各个领域。全面和强大的制造业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没有能源的支撑,中国的工业支撑不起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
2022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超过5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截至2024年底,中国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风电装机容量约为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首次超过14亿千瓦。实践证明,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和卓越成效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贡献。
迄今为止,中国已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色面积。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文明实践,正在创造新的文明范式——不追求征服自然的快感,而是探寻天人合一的智慧;不迷信消费主义的增长,而是创造绿色发展的价值;不困于先污染后治理的迷惑,而是开创发展保护协同的新时代。
生存权是发展权的前提,对发展中国家尤为如此。当发达国家已跨越工业化高峰时,中国很过地区仍在发展过程中,煤炭作为“能源压舱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把煤炭污名化是对人类发展历史的一种否定。作为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煤化工行业的增长,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洁煤技术市场规模的扩大,并不意味着碳排放的增加,这是平衡生存需求与气候责任的科学路径。中国目前正在开展的“双碳”行动,是一场全民性的行动,“双碳”目标对各行业都是约束性的指标。当中国在沙戈荒地带铺设光伏板时,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仍达发展中国家3倍以上。发达经济体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封锁,美国乙烷出口管制的双重标准,暴露了部分发达国家的责任缺失。
发展清洁能源是大势所趋,消费了世界能源份额大部分的发达经济体更要加快能源转型的步伐。绿色低碳转型不分经济体的意识形态、贫富、大小,是全球每个经济体和个体自然人的共同责任。中国已率先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坚持全面、协同、创新、安全转型。南美也达成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不再有新建燃煤电厂的计划,为全球再树起一个标杆。发达经济体要加速立法驱动,解除绿色技术专利壁垒,开展资金机制改革和消费端革命,担负起历史上的碳排放责任,这才是全球公平转型的基石。
作者系北京生态文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