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区域。当地少数民族大多分布于一些高海拔山区,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很高。也正由于这种高度的环境依赖性,形成了对自然的崇拜,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原本的自然资源丰富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的加剧,生物多样性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挖掘结合NDVI出发,梳理了生态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并以傣族、普米族、彝族、哈尼族和摩梭人为代表,分析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倡导在生物多样性面临挑战的今天,更应该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传统的生态文化。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生物多样性;归一化植被指数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引起的环境破坏、生态系统退化、物种多样性丧失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威胁。当前,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探讨有效保护方法和措施来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建立是有效遏制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手段。截至2019年,云南省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164个,总面积286.71万h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3%。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当地少数民族总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其聚居区域大多分布于高海拔山区。在高原山区长期居住,使少数民族对自然产生了崇拜,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生态文化。相关研究表明,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建立及提高生物多样性有效管护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是用于评价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对植被生产力的重要指标,利用NDVI能间接反映植被多样性保护成效。本文基于2000~2015年全国和云南NDVI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分布行政地区,综述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
1数据与方法
本文所用NDVI(2000-2015)栅格数据提取自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nd DataCenter(http://www.gscloud.cn/)。将下载所得的数据结合云南省行政区划图用Arcgis10进绘制。
2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特征
云南是全国植被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主要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当地少数民族大多分布于一些高海拔山区,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很高。也正由于这种高度的环境依赖性,形成了对自然的崇拜,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总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其主要包括:彝族、哈尼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拉祜族、傈僳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瑶族、藏族、布朗族、阿昌族、布依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满族、水族、独龙族。而且云南省生态资源丰富,地形复杂多样,进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促进云南省经济发展、维护各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对保障国家边疆地区安全与稳定等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少数民族的自然崇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神林”文化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云南少数民族人民长期从事着对自然依赖性极大的狩猎、捕鱼等活动,这造成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感恩。这种文化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深刻意义,对云南省生态环境的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神物”文化主要源于“动物有灵”的观念。可以从各民族的图腾文化中看出,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赋予动物以神灵的概念。在“神物”文化的作用下,许多少数民族都禁止上山打猎,倡议保护弱小动物,这对生态文化建设有着很大的贡献。
第三,由生存环境而生的“水土文化”,在游牧、耕种的少数民族中尤为盛行。少数民族常会举办祈求谷物生长和丰收的仪式,这些仪式包含了他们对人与土地的关系的理解。这种人与土地的亲密关系决定了他们必须妥善地对待土地,这也促使他们环保意识的形成。
最后,“环保”文化。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观念中蕴含很多环保理念。例如,在纳西族传统观念中,纳西族认为人类与自然是兄弟关系;西双版纳的傣族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将各种动植物当作人类的朋友。这些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观点对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价值。
3云南少数民族典型生态文化分析
云南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地貌特征空间差异极大,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形成了各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云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汉族主要聚居在滇东北区域:如昭通、曲靖、昆明等地区,少数民族则主要集中分布在滇南、滇西地区。其中,滇南地区主要以彝族和哈尼族为主,滇西北地区民族众多,25个少数民族在该地都有分布。为保证高原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资源的可持续性,各少数民族形成其特有的民族生态文化。
3.1普米族生态文化
普米族的聚居区域主要位于云南省怒江洲的兰坪县、丽江市的宁蒗彝族自治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等地。普米族各聚居地气候变化较大,高山终年积雪气候严寒,江边河谷地带较为炎热,半山区丘陵地带凉爽,具有立体气候的特征。普米族主要从事山地农业,其自然经济状态基本处于自给自足。所以对自然带有一种敬畏之情,会主动保护森林并且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普米族的生态文化是以信奉“万物有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平等共处的和谐文化。他们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切关系。在普米族的传统自然观中,他们认为世间万物有灵,人是自然中的普通一员,人与自然应相互平等对待和谐相处。
3.2傣族的生态文化
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傣族人民“傍水而居”,形成了崇拜水和森林的信仰,养成了保护森林、爱护水源的传统习惯。因此,傣族人不会在成林成片的森林中进行毁林开荒和毫无限度地大量采伐树木。而是遵循大自然的四季更替,有季节、有规律、有节制地进行间伐,使森林和自然环境都得到有效保护,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西双版纳境内河流水位低,加上日照强,温度高,蒸发量大,全年缺水时间较长,统一管理水利事业是全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首要任务。当地居民形成了特有的运水员(傣语称“板闷”)管理制,专门负责管理本村寨水沟和分水。此外,由于傣族人民崇拜水,保持水土资源,重视当地的水利灌溉情况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形成了它特有的“垄林”文化。
3.3彝族生态文化
彝族,是目前我国境内第六大主要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官方语言和民族文字,即:彝语和彝文。彝语主要属于中古汉藏语系的西藏缅系傣语族中部彝族傣语支。彝族是目前我国大陆西南地区存在文化时间较早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其常住人口数量较多、文化也最为丰富。彝族主要族群大多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桂林四省(自治区)的西部青藏高原与沿海东部高山丘陵之间,具体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高原农牧地。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个彝族居民聚居的地区。彝族历史悠久其人文资源也十分丰富和精深。目前,所知用彝族文字记录的文献种类较为丰富,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天文、历史、地理、医学等。十月份的中国太阳历、虎年的正月太阳历和宇宙观、万物生死相生中的雌雄观、尊左尚黑、火神和女神像的崇拜、毕摩画、毕摩经、史诗《梅葛》等对古代乃至古今中外人类的文化政治史和社会科学史、思维史等都曾经对其产生过重大深远影响。彝族历史传统文化支系民族文化种类多达50多个,每个彝族文化传统支系的有关彝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民俗文化、服饰文化、歌舞剧和舞蹈音乐文化、节日文化等民俗文化的科普教育宣传的内容十分丰富。彝族地区主要的彝族多数居于中部山区,山地信仰是其繁衍生存的依托,因而他们对所处山地也产生了虔诚的信仰崇拜和敬畏。彝族在利用森林的过程中又产生了保护森林的意识并付诸实践,云南的彝族村寨都有保护完整的森林,这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4哈尼族生态文化
哈尼族是中国为数不多,人口达百万以上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世居于我国云南的元江-红河、把边江以及澜沧江等流域(哀牢山、无量山及爱尼山等山地)。虽然哀牢山一带的梯田是聚居于该地区的哈尼、彝、汉、傣、壮、苗等多民族共同劳动的结晶,但正如《哈尼族简史》所说:“云南多数山居民族都能开垦梯田,但其中技术最精湛的,当属元江南岸的哈尼族”。在哈尼人居住的山坡,从上到下形成了“森林一村寨一梯田—河流”的格局。以蘑菇状寨房组合为核心的村寨为人们提供了住所,村寨上方的森林通过蓄积水分,形成天然绿色水库,提供了水源和薪柴,而村寨下的千百级梯田则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这4个要素共同构成了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可持续的良好生态系统。
在陡峻的山区,如缺乏良好的水土保持,则所开垦的田地将难以维持。哈尼人将树看作自己的守护神,他们将树木按照各自的功能细分类型,如神树林、村寨林、水源林等,并对破坏森林的行为作了严厉的惩处规定。几百年来,哈尼族人民一直精心呵护着他们的“林一水一田”系统。甚至在田地的灌溉上,也制定了科学有效的制度。从开沟、引渠的工程投入到沟权归属、水量划分以及沟渠管护修缮等方面,无不细心安排。
3.5摩梭人的生态文化
摩梭人,生活在云南省西北部,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省、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中西交界处的泸沽湖畔。摩梭人最早信奉的是本民族的原始宗教——达巴教。他们相信万物有灵,认为天、地、山、水、雷、电、木、石等自然物体均有神灵,既能赐福又能降祸。所以就曾经出现很多举行祭天祀地、祭汉族人的山神、地神、水神、风神、畜神、谷神等祭神活动。他们也是普遍认为天神太高山地灵是古代汉族人类崇拜神灵之父,地神和天高山神也是古代汉族人类之母。高山上的大地山神是古代人类崇拜神灵的伟大理想精神居所,也因为山神是本地区少数民族和其他游牧部落的伟大自然保护神,故极受当地人们的崇敬。他们坚决不乱砍滥伐,会积极主动保护身边各种野生动物,他们一直以来认为凡是人类与其他动物,与人类自然都应该是保持平等的,人类自然界也应该与其他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正是因为这种看法,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环境的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与NDVI变化关系分析
通过对比2000~2015年云南省NDVI变化,发现云南省NDVI值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图1)。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随时间推移起到了保护成效。其中,少数民族聚集区的NDVI值均高于非少数民族地区和云南省平均。尤其在2000与2005,少数民族聚集区的NDVI值明显高于非少数民族地区和云南省平均。这说明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对当地植被保护起到重要作用。
图1 2000~2015年云南省各少数民族自治州、非自治州及省NDVI分布特征
Figure1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NDVI in ethnic minority autonomous prefectures,non-autonomous prefectures and provinces of Yunnan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5
5结论与讨论
云南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之一,既有自然地理地貌气候的原因,也与世居少数民族朴素的生态文化理念密切相关,实际上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对维持和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与生物多样性形成了有机交融,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画面。基于云南省NDVI时间变化和保护政策,发现在2000与2005年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刚起步[5]。此时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NDVI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这也表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云南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起重要作用。此外,NDVI的逐年增加不仅反应了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同时也反应出当地少出民族对当地生态保护政策施行的积极配合。
总之,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千百年形成的生活习俗,都对促进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弘扬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对加快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最美丽省份都具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