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玮
中国环境报:为什么要成立这个中心?
曾衍德:耕地是农民安身之本。保护耕地,既要守住耕地数量红线、不能减少,又要守住耕地质量红线、不能降低。做到这一点,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就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首先是任务使然,使国家粮食安全基石更牢。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超小,粮食需求量超大。这“一大一小”,使得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非常之大。中央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要守住“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这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头等大事、首要任务。做到这一点,根本还是在耕地,把耕地保护好、提升质量,粮食产能才能巩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才牢固。
其次是发展所需,使农业可持续发展落地更实。过去为促增产、保供给,对农业资源超强度开发,“四海无闲田”,农田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就耕地而言,退化比重较大,土壤养分失衡、污染加剧、生态调节功能减弱、基础地力后劲不足。这些问题既影响粮食产能提升,也影响生态环境。需要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全面掌握耕地质量变化趋势,有力有序地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是职责所在,使农技推广体系能力更强。耕地质量监测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性强、投资较大的工作。农业部门要以高度的自觉、担当的气魄、有力的措施,扛起耕地质量监测保护的责任。
中国环境报:中心主要承担哪些职责?
曾衍德: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是农业部直属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重点职责主要是以下5方面:
第一,健全一个网络,就是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现在已有一个好的基础,但是还不全面、代表性还不够,需要不断完善。将来,这个体系要覆盖粮食主产区、主要土壤类型区,使监测的数据更准确、代表性更强,指导耕地质量建设更有针对性。
第二,建立一个体系,就是建立耕地质量监测技术体系。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需要,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耕地质量监测保护技术推广队伍。组织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制定完善相应的技术方案和技术规范,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确保各项技术落到地头。
第三,建立一套标准,就是建立耕地质量建设技术标准。现在已有《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下一步要根据耕地质量建设的需要,制定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等相关技术标准,指导各地开展相关试验示范、效果评价与推广应用。
第四,建立一套制度,就是建立耕地质量发布制度。按照《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办法》的要求,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监测年度报告。同时,组织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每5年发布一次耕地质量等级信息。
第五,建立一个平台,就是建立耕地质量数据平台。制定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指导全国耕地质量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耕地质量数据平台,加强耕地质量数据的分析利用。
中国环境报:将重点开展哪几项工作?
曾衍德:从目前情况看,开展耕地质量监测保护基础较好。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目前,全国耕地质量监测点代表性还不够,监测内容还不完善。要结合实施《全国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建设规划》,构建覆盖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农产品功能区的调查监测网络。特别要重点监测东北黑土地退化区、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南方重金属污染区,以及耕地轮作休耕的重点区,准确掌握耕地质量现状。
二是加快耕地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将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评价、建设等中心任务,强化土肥检测体系能力建设,为耕地质量管理与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三是加快耕地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当前,已建立了《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等基础性标准和《土壤检测》系列标准25个,初步构建了耕地质量标准体系。下一步,要依托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尽快推动国家标准《耕地质量等级》出台,并针对不同区域、作物布局和耕地类型,规范监测标准和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耕地质量标准体系,规范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行为。
四是加快耕地质量数据平台建设。规范数据采集,整理基础数据,建设耕地质量数据管理平台,实现耕地质量数据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
五是加快建立耕地质量信息发布制度。按照《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规定,“农业部和省级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耕地质量信息发布制度”。下一步,将在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基础上,将耕地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固定、完善起来。
(特别声明:本文转自中国环境报;生态文明建设与研究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