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呵护人类共同家园
杨加猛 聂选华 著
书名:生物多样性:呵护人类共同家园
作者:杨加猛 聂选华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2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丛书”中的一本。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形式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物物种化潜力,是保存人类世代永续发展的源动力。可持续性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有效保障水环境、粮食、生物乃至控制重大传染性疾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书从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层次、生物多样性的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困境与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行动、携手呵护人类共同的生态家园等七个方面出发,阐述了生物多样用及面临的威胁,叙述了当前国际社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的努力,是生物多样性对中国生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及与社会的实践探索。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一、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二、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三、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的特征
一、生物多样性的基本特点
二、生物多样性的空间特征
三、生物多样性的时间特征
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层次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状况
一、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
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
三、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点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的四层内涵
一、遗传多样性
二、物种多样性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
四、景观多样性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的结构功能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化
一、森林生态系统
二、草原生态系统
三、荒漠生态系统
四、淡水生态系统
五、海洋生态系统
六、沼泽生态系统
七、红树林生态系统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的多重功能
一、服务功能
二、调节功能
三、文化功能
四、支持功能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困境与未来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困境
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
二、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三、生物入侵风险加剧
四、生物物种资源的锐减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未来
一、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
二、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三、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
第五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行动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实践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法律法规
二、国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机构
三、国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计划
四、国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活动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经验
一、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路径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启示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行动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实践
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机构和组织
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四、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与行动
五、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经验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型案例
一、“中国国宝”——大熊猫拯救工程
二、“微笑天使”长江江豚保护工程
三、西双版纳亚洲象拯救工程
第七章 携手呵护人类共同的生态家园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使命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三、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第二节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愿景
一、维系地球生命的基因资源
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三、构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结 语
附 录
总 序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20世纪80年代起,环境保护就被纳入基本国策;进入21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日益凸显。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写入党章。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等内容写入宪法。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正在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成就。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4%;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有量占世界一半;2000年至2017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建立健全了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机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全面推开,市场手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日益发挥着长效机制作用,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能力快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被认为是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做出了更加突出的贡献,与40余个国家的I50多家合作伙伴建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我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量占发展中国家润汰总量的50%以上,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都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我国能耗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0%,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尚未根本形成,2019年我国600亿件快递中使用绿色包装比例尚不到2%。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等的深度调整难度加大,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全国约40%的城市空气质量尚未达标,广大县域、乡镇、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艰巨。水生态保护修复刚刚起步,历史遗留的土壤污染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相关责任主体内生动力尚未有效激发,生态环保参与宏观经济治理手段不足,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仍是突出短板,一些企业和地方法治意识不强,依法治污、依法保护的自觉性不够,生态环境新增压力仍然很大。生态文明治理能力亟须全面加强。从国际形势来看,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给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及气候变化合作带来更多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途径、多举措发力,因此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十分必要。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服务人民群众,也要依靠人民群众,也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和科学知识转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知识的广泛宣传,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新时代生态文明新风尚,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认知水平,促进社会公众关心了解、理解支持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和工作,这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所处的特征性阶段尤为重要和紧迫。
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面展示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实践创新与伟大成就,宣传推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科学知识,提升社会公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认知,在云南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组织了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云南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单位的一批长期从事生态文明研究的专家学者,设立了丛书编委会,共同努力编撰了一套“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丛书”。丛书有八个分册,分别是《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新时代》《生物多样性:呵护人类共同家园》《绿水青山: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法治: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金山银山: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人居:让生命诗意栖居大地》《知行合一:生态公民形象与担当》《美丽中国:同心携手共筑中国梦》。丛书内容涵盖范围广,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主要领域。
丛书力图充分展示与传播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思想、实践进展、发展走向等知识信息,主要具有以下特色:一是强调体系性。从科学知识角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阐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进展、实践创新、模式经验、改革走向,力图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二是突出科学性。各分册图书在内容编写上,强调以科学知识作为基础,紧紧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和实践体系,力求内容严谨、观点明确、针对现实、有理有据。三是体现前瞻性。丛书紧扣时代脉搏,基于美丽中国愿景目标,落实联合国SDGs2030议程,科学描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前沿领域的改革趋势和行动路径等。四是注重可读性。丛书在写作方式上力求形式多样、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简洁明确。
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在不断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征程上,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对相关科学知识的传播,能够对社会公众在科学认知上有所启发,在生态意识和行为上有所促进。感谢编委会各位专家学者的辛勤付出,他们为丛书的编写出版花费了大量心血,尤其是要感谢云南大学周琼教授团队,为丛书的编写工作贡献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还要感谢云南教育出版社的邹悦悦女士、冯胜军先生等为丛书策划编辑工作所做的重要贡献,各位责任编辑高效的编辑工作也为丛书的顺利出版提供了保障。
希望丛书的出版能为社会各界更深入地了解认知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参考。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编写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同仁和读者批评指正!
董战峰
2021年12月10日
引 言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生物物种与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生命体的总称,其主要涵盖四个维度的层次,即遗传多样性(亦称“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景观多样性。地球上形态各异、不计其数的动物物种、植物种群和微生物种类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也是地球生物圈的存在形式,并对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价值,包括但不限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促进工农业生产,以及为教育、医疗、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提供适应未来发展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载体。生物多样性作为地球上空气的进化器,关系到人类和地球的健康。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等危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正在以极度悲壮的方式伤害着人类自身,我们现在仅有两个选择,即携手保护生物多样性,或无所作为仅是去承受。毫无疑问,前者才是正确的选择。
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形式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生物物种的进化潜力,是保存人类世代永续发展的源动力。我们蓝色星球上生息繁衍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具有相同的基因信息,这些相同的基因信息能够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实现生物个体、种群、群落数量和自然进化规律的多样性。与此同时,同一生物物种内部多种多样的个体主要是由遗传(基因)信息和结构决定的,这是同一物种中不同个体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任何生物物种都具有自身进化所需的独特的栖息地或生境,在特定生态环境下集中生活的生物就成为生物群落,无论是陆地生态系统,还是海洋生态系统,抑或是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以及湖泊河流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甚至人工营造的城市生态系统或其它人工生态系统,都有相对独特的生物在这里栖居繁衍,他们与周遭的水、阳光等无机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比较独特的生态系统,并因此具有结构和功能的丰富多样性。
地球上各种形态的生态系统都由四个基本部分组成,即无机环境、植物(生产者)、动物(消费者)和微生物(分解者)。任何一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物个体或群体之间依赖于食物网和食物链相互依存,共同形塑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在生物圈这一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个体或群体与其生态环境的脉动,无疑都是生物圈层内部各类生命体长期相互作用驱动的结果,不同种类的生物物种或种群在复杂开放自然生态系统中实现生命物质的交换和能量的自我调节。在生态平衡状态下,自然界各类生物物种及其规模数量,乃至生产和消费能力都具有均衡性,各生态系统之间能量流动的常态化传递和转换使生物的生命活动区域均衡稳定,生物物种因此得以在有序的状态下得以延续。
地球生命体是各个生态系统中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人类作为自然界中扮演着消费者的重要角色,其生存和发展不可能同陆地、海洋、森林、草原、湖泊河流、荒漠、湿地以及农业等生态系统脱钩,生物圈的兴衰关系人类文明进程。人类文化和历史文明的不同形态,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伴随全球气候急剧变化,人类历史文明进程向纵深拓展,许多生物生存遭受到严重的威胁,生物种类的减少导致生态失衡和生态危机频发,继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意味着大自然中诸多生物基因和化学物质的消失,但人类却未曾意识到这些物质资源和基因信息是人类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
2019年5月发布的《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指出,当前全球范围内濒临灭绝危险的生物物种近一百万种,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恶化,这是对人类的严重警告。2021年9月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法国马赛举行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会议主题为“同一个自然,同一个未来”。此次会议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最新名单,评估了全球138374个物种受到威胁的风险,其中38543个物种面临灭绝威胁。这揭示出人类对动植物资源的过度开发已对地球文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布鲁诺·奥伯勒在此次大会上指出,“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尽管海洋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但如果各国真正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做法,物种数量是可以恢复的。人类生活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紧密交织在一起。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正在举行,与会国家和相关方应把握机遇,努力实现基于可靠科学数据的约束性目标。”
自然生态环境是地球上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亦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支撑条件,无论是自然环境的地理区位,抑或是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自然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都对区域气候、土壤和水分是时空分布格局产生影响,并对区域生物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栖息地的影响和破坏,不间断地对生物的生存构成较大的威胁,保护自然界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及景观多样性,是人类生存所需找寻的共同利益,国际社会应协同行动,共同阻止濒危物种不可逆的下降趋势。
2020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其主题是“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作为全球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超级年”,其强调人类社会共同建立与大自然和万千生物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的重要性。在2020生物多样性超级年上,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致辞中指出:“2020年对人类和地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在我们开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十年行动之际,生物多样性为诸多全球挑战提供了解决方式,从气候变化到粮食和水安全,从体面的工作到性别平等,健康的生态系统也至关重要。现在是把自然放在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并投资于恢复地球的自然支持系统的关键时期。”古特雷斯号召各国积极行动,呼吁全球秉承利益共享原则,增强公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繁荣多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世界。
2020年是反思现代化、充满机遇和寻求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解决方案的关键之年。我们所有人都有机会思考如何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恢复和苏醒过来。可持续性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有效保障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物安全乃至预防控制重大传染性疾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物多样性作为全球性的生态资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利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举办的契机,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关心和爱护我们生存所需的生态环境,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争取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推动者、参与者和践行者,共同构建政府、社会、公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和体系,凝心聚力营建我们的绿色家园,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结 语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物种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态环境共同作用并形成的生态复合体,同时也是生物物种实现繁衍生息的生态过程的综合体。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因而在地球各圈层中,一切演化进化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拥有的遗传信息以及它们与自身生存环境所形成的生态系统都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无论是遗传(基因)多样性还是物种多样性,抑或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都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乃至自然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密切关联,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促进全球各国加强生物资源保护和构筑生物安全屏障都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全球人口的急剧增长和人类生产生活范围和强度的持续增加,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问题。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和能源五大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以上问题的有效解决,成为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面对全球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人们逐渐认识到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和生物物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在处理人与自然、生物物种与环境交互关系的过程中深刻地反思自身的行为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方略和实践路径。
地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面对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物种不断减少,任何个人都难辞其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表明,全球任何国家生物多样性的损益变化,都会对局部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升“共同体”效应,甚至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造成连锁影响。人类文明演进的历程充分表明,人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唯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深刻认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思想观念,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理念,以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绿色发展的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吸收和创新性借鉴发展,这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的实践路径。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乃至地球生命体最基本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深化对绿色发展理念和“生命共同体”的认识,以积极应对人类共同直面的全球气候变化、环境危机和生态安全问题。我们应该时刻警醒,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造福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合理利用自然物种资源,自然界将以最慷慨的方式回报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揭示的是人与自然的交互共生关系。人因自然而生,因万物而兴,阐明的就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共生关系。因此,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以“天道合一”“道法自然”的质朴自然观为指引,避免过分沉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无限攫取和豪夺,防止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道路上走弯路,有序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以实际行动推动绿色家园建设。
丰富的生态环境和多样的生物物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人类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实践表明,生态环境尚无替代品,生物多样性亦非可以复制,倘若无限度利用,则必将面临失之难存的危险境地,因此,我们应当时刻怀有“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的生态忧患意识,科学合理利用生物资源,身体力行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落地见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万物和谐共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维系多样态的生命乐园,对于推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回首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无论是200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六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2010年目标,还是第十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2020年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各国开展的实际行动是否到位有效。全球各国应当共同秉承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区域性生态空间的保护力度,驱动环境治理、森林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为生物多样的保护提供优良的生态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全球各国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基石。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全球各国需要加快构建符合本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全面驱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科学统筹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高山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冻土生态系统、冰川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沼泽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等天然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和果园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化发展进程,持续提高人类参与环境治理的能力,有效提高生态环境安全和生物安全风险防范的水平,坚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利民、生态环境保护惠民、生物安全防控为民,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水准,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环境保护新格局。在深入践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家应当在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下,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积极分享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方案和实践经验,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项目,不遗余力地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成果与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发展。
“万物同源,和谐共生”,生命共同体理念揭示的是人类与万物共适、人与自然美美与共的有机整体生命观和系统的世界观。人类与自然万物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建设和谐美丽、生态安全的绿色家园,不仅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丰富的生物物种交互关系的双重需要,同时也是人类改善生存发展方式进而使“自在自然”转变为“自为自然”的根本追求和普遍价值取向。共生共荣是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互利共生、协同演化发展的互动状态,人与各类生物物种之间并非是掠夺与被掠夺、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和谐共生的价值关系。我们深刻认识到,生命共同体的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关系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并不仅是囊括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是涵盖了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命的有机生态整体。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物种唇齿相依,在生态文明的理念下促进“人类—生物—环境”整体地协调演进,是有效保护全球生物多样的重要路径依赖。
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最根本的目标是全球各国应当切实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有效保护各生态系统中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和植物,对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利用,促进人类社会公平合理及可持续性地分享生物多样保护带来的生态惠益,共同构建全球生物安全体系和生物安全屏障。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态价值和促进自然资源增值,全地域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能力,有助于维系区域乃至全球生态平衡。人类与其他生物物种不仅是生命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环境治理和生态危机带来的挑战,人类社会需要在全球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积极应对和防控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安全风险,深入践行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推动构筑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生态安全体系,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