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第八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口述环境史: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会议

发布日期:2018-09-24    作者:     来源:     点击:

第八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口述环境史: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会议

在云南大学隆重召开

    2018921日至23日,由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凯里学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主办,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八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口述环境史: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会议在云南大学东陆校区科学馆隆重召开。来自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温州大学、吉首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昆明学院、凯里学院、河西学院等十余所高校以及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科学出版社等科研单位的近七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

IMG_256

1 第八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口述环境史:理论、方法与实践学术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此外,论坛还得到新闻界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昆明市教育电视台、云南网、云南日报、春城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单位莅临会议现场。

     2018922日上午830分,会议开幕式在云南大学科学馆二楼报告厅顺利举行,开幕式由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耿金讲师主持。云南大学原副校长、云南省国学研究会会长、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林超民教授致辞,他从云南大学的建校讲起,详细地介绍了云南大学的发展史。90多年间,云南大学无论是在学校建设,还是在学科发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历史系是学校最早成立的学系之一,无论学校学科如何变动和调整,历史系均保持不断壮大发展的趋势,发展出环境史等新的分支学科。周琼教授一直以来坚守的西南环境史研究,极大地拓展了历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学校的历史学科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IMG_257

2 云南大学原副校长、云南省国学会会长、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林超民教授发表开幕式致辞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党委书记张巨成教授代表学院向大会致辞,他指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为环境史学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并将助力滇池研究以及云南省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他强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当代学者应当努力关注、重视对民族生态文化的挖掘、传承、研究、保护与利用,衷心希望更多的学者参与到口述环境史的研究中来,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口述史学而不懈努力。

IMG_258

3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党委书记张巨成教授发表开幕式致辞

凯里学院张雪梅副院长代表凯里学院发表致辞,她首先对此次盛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探讨口述环境史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张副院长介绍了凯里学院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研工作等方面的成绩,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张副院长继续谈到,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赢得了社会与学界的广泛赞誉,此次第八届论坛的举办对原生态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政治、学术及现实意义。她衷心祝愿祝第八届会议圆满成功,为当前的口述史、环境史等领域的学术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IMG_259

4 凯里学院张雪梅副院长发表开幕式致辞

-、南开大学王利华教授代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史专业委员会发表致辞,他讲到,非常感谢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的领导及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周琼教授对他的邀请,期待本次论坛能够将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等不同领域的学者整合起来,从而推动口述环境史的发展。并欢迎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事环境史、口述环境史的研究。

IMG_260

5 -、南开大学王利华教授发表开幕式致辞

上午,会议安排了六位知名学者的主题报告,报告由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原馆长、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现为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生态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员尹绍亭教授主持。云南大学林超民教授以《机遇与陷阱:口述环境史浅探》为题对口述史料和口述史的关系进行辨析,他认为口述史料从史料学的角度,特指史料留存的一个种类。凡根据个人亲闻亲历而口传或笔记的材料,均可称为口述史料;它可以呈现为口传史料、回忆录、调查记、访谈录等形式。这些记录只能成为口述史料,而不能称为口述历史。而口述历史是研究者基于对受访者的访谈口述史料,并结合文献资料,经过一定稽核的史实记录,对其生平或某一相关事件进行研究,是对口述史料的加工、整理和提升,而不是访谈史料的复原。同时指出,口述史料具有亲历性、情感性、多样性、民间性、个人性、地方性、故事性、人文性等特点,这些史料能够见证历史,记录社会的沧桑巨变;挖掘故事,体味各类人群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遭遇的各种鲜为人知的人生际遇;披露各时期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历史背后的真相。但同时亦需注意,口述史料缺乏整体性,史料的真实性需要辨别,还容易受到口述者素质、记忆、情感、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口述工作必须做好相关准备,口述史工作者应该具有史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即才、学、识、德等的要求。

IMG_261

6 云南大学原副校长、云南省国学会会长、云南省文史研究馆官员

林超民教授做主题报告

南开大学王利华教授在题为《用口述史忠实记录中国生态文明发展历程》的报告中回顾了云南大学做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历史,认为这些田野工作中包含着丰富的口述史实践。同时,介绍了与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周琼教授共同合作开展滇池口述环境史的研究项目,高度评价了滇池口述环境史调研团队为项目完成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认为其实我们讲口述史,我们现在的第一步是口述史料或者口述资料,这是为将来做准备的,为将来我们系统地编撰当代环境史,或者当代环境保护史做准备,是一个资料积累的过程,是要传给后人。他指出口述史料的意义首先在于帮助完善史料体系,使得史料的挖掘更为细致,此外,口述史料能够保存人类活动的情感,做到有血有肉,这些均会对后人研究产生重要的研究价值。他最后强调,在我们今天试图建设生态文明之前,人类的主要的努力方向是怎么样去突破自然给我们的限制,怎么样去跟自然中间的各种各样的不利的因素做斗争,怎么样去改变自然,也符合我们自身的发展规律的。

IMG_262

7-、南开大学王利华教授做主题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左玉河研究员以《多维度推进的中国口述历史》为题,从理论高度总结了中国口述史的发展历程与特征,认为中国口述历史发展呈现出多维度推进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出现了多样性的采集方式及其成果呈现方式。多维度、多元化和多样性,构成了中国口述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在众声喧哗、大众参与的多元化推进态势下,中国口述历史已经发展到规范化操作的新阶段了。必须牢固树立规范意识,遵守道德规范、学术规范和法律规范,有序推进口述历史的发展。

IMG_263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左玉河研究员做论坛主题报告

吉首大学杨庭硕教授在题为《口述环境史料的时空定位方法探析》的报告中指出传统的文本史料虽说可以提供有关环境史的信息,但必然具有分散性、残缺性、和间接性,完全依赖文本史料探讨环境史,远远不够。辅助口述史料自然成了环境史研究的不二选择。然而,有关环境问题的口述史料,其时空定位必然构成严峻的挑战,口述史史料的错讹必然层出不穷。但如果借助生态民族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相关的困难依然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至少可以做到环境史信息的时间顺序和地理生态空间定位,做到准确可信。

IMG_264

9 吉首大学杨庭硕教授做主题报告

重庆工商大学文传浩教授以《口述环境史研究方法探析——基于学科交叉视角》为题,就如何围绕特定环境问题,精准、高效开展口述史料收集前期论证,并规范史料收集的科学性及准确性展开深入讨论。他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及我国环境变迁状况,基于对口述环境史的理论辨析,通过学科交叉视角,从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学科视角出发,从不同学科维度及视域情景下对口述环境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析。指出口述环境史是口述史与环境史的有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一个新领域、新手段,其发展和研究离不开口述史料的支撑。

IMG_265

10重庆工商大学文传浩教授做主题报告

云南大学马翀炜教授在题为《口述史的复调价值及其实现》的报告中指出以口头陈述为基础的口述史的叙事和以文献为基础的历史的书写都同样是有关历史事实观念的反映。各具独立旋律的叙事与书写理应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而形成复调历史。这种复调历史并非杜赞奇基于话语分析方法,以解构民族国家单线叙事为目的的复线历史。口述史与历史二者之间互补互益的差异使反思性知识与批判性知识可以对过去的历史进行检讨并对历史事实进行更为深刻的理解。借鉴历史研究方法及滥觞于研究无文字民族的民族志方法是解决口述史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重要路径。

IMG_266

11云南大学马翀炜教授做主题报告

第八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聚焦口述环境史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研究,分设口述环境史的理论与方法”“口述环境史史料的收集、整理与运用”“口述环境史的个案研究”“口述记忆中的滇池环境变迁”“滇池环境变迁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滇池模式与高原湖泊治理研究”6个议题。在论坛主题报告和分会场报告中,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会议主题以及口述环境史的理论与方法研讨区域社会与环境变迁探讨以及口述环境史的个案研究相关议题,以口述环境史的方法和理论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环境变迁与区域社会发展,对接学术发展前沿,对推动环境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和梳理了口述环境史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有益经验,对推动环境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分会场上的观点碰撞和密切交流,与会的专家学者不仅分享了当前口述环境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也为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与不同地域学者之间开展合作研究提供了平台。

闭幕式上,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周琼教授对莅临本次学术会议的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感谢,同时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对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工作的热情帮助。周琼教授认为,本届论坛共探讨论文30余篇,既有专家学者的新思考,也有青年学者的新视野,论坛的顺利举办从整体上推进和提升了环境史、口述史、口述环境史的理论和实际研究的水平和高度,更为今后的滇池口述环境史项目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学术参考。她期待,今后还能有这这样的机会,聚集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为口述环境史的发展做出积极有益的尝试,深化环境史的研究。会议主办方代表凯里学院吴平教授发表闭幕式致辞。她认为,本次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了深化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学术研讨,对推动口述环境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她讲到,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将于明年在甘肃省河西学院举办,欢迎与会的专家学者能够再次共聚一堂,为中国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学术研究贡献力量。

IMG_267

12 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周琼教授作闭幕致辞

会议期间,承办方西南环境史研究所还展出了由周琼教授主持的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项目成果,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与热烈讨论。据了解,本项目是云南大学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具体落实云南省委九届十次全会的决定,于2015年在全校范围内公开遴选的首批9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项目之一。项目开展三年来,经全体科研团队的协同攻关,各项目标任务均如期开展,教育教学稳步推进,科研创新平台顺利搭建,并与省内院校、生态文明建设各部门合作,对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路径、方法及成效等进行系统研究及实践调查,均取得了丰富成果,特别是在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石漠化治理、滇池口述环境史调研访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该项目团队还围还多次主办或承办生态文明主题高峰论坛或暑期班,并发表或出版诸多优秀的学术成果,从而推动了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普及、人才培养和建设实践的发展,为云南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建设全国最美丽省份贡献力量。

IMG_268

13西南环境史研究所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项目成果展

     923日,与专家和学者集体赴昆明昆明市滇池第七、八水质净化厂和昆明市捞渔河湿地开展滇池水质专项调研。昆明市第七、八水质净化厂于200912月建成,为解决昆明市的污水处理问题、保护滇池水质,缓解城市居民用水困难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昆明市第七、八水质净化厂环保教育基地,科普员工向各位专家和青年学者详细讲解了先进污水处理的技术和原理,并引导大家现场观看了昆明滇池水务股份公司在治理滇池作出积极贡献的宣传片,随后,科普人员带领大家实地参观了第七、八水质净化厂污水处理中的一级处理、二级处理与深度处理三级流程。参观结束,调研组就昆明市用水安全问题、滇池环湖截污、污水处理等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并一致认为节约用水是当代人必须践行的环保理念。

IMG_269

14与会专家学者调研昆明市第七、八水质净化厂

昆明市捞渔河湿地公园兼有自然湿地和城市公园的功能,是治理滇池污染和改善湖滨生态环境的生态湿地系统。昆明市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杨福顺局长与土绍云副局长亲临现场,为与会专家学者讲解滇池的污染与治理情况,以及捞渔河湿地公园在滇池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呈贡区捞渔河湿地调研的过程中,各位专家和青年学者亲临现场切身感受湿地的自然性和生态性,深入了解和探讨捞渔河湿地在净化河道水质、科普宣传教育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价值。据了解,捞渔河湿地建设体现尊重自然,在充分利用人工林带、天然植被和水系独特资源的基础上,对中山杉生态防护林进行湿地改扩建,使得上游来水进入湿地均匀分布,发挥湿地内中山杉及湿地植物自然净化改善水质的功能与作用,是最具代表性的环境保护型自然生态湿地公园。

IMG_270

15与会专家学者调研昆明市捞渔河湿地

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已经成功举办过七届,取得显著的成绩,赢得学界广泛赞誉。环境问题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延续的关键问题。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口传资料,运用口述环境史的理论与方法,挖掘和收集关于环境变迁、治理与保护的口述、影像等资料是新时期从事环境史研究者应当勇于担负的责任和使命。高等院校承载着传统民族优秀文化的重大使命,肩负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特殊使命。开展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活动,对于加强原生态民族文化学术交流,推动原生态民族文化无疑是重要举措和重要平台。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自2017年秋季以来,立足云南实际,组织了滇池口述环境史调研团队,围绕滇池环境历史变迁、保护和治理等主题进行了全方位、多领域、持续性的实地走访与调查研究工作。这是国内首批从事当代中国环境保护史研究的学术团队,为推动口述环境史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作出有益尝试。正是在充分的实践基础上,第八届原生态民族文化高峰论坛口述环境史: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学术会议得以顺利召开,丰富了口述环境史的理论知识,为今后的口述环境史的实践提供了方向性指南。

此次学术会议对接前沿、探讨热点、激荡智慧,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一致认为,本次会议的召开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环境史、口述史、口述环境史等多学科领域交流与整合的一次必要的学术会议。会议的召开,对探讨口述环境史的理论与方法,为环境史学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口述环境史是环境史研究中的重要分支,加强口述环境史研究,有助于充实当下环境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学术的交流、共享和合作。对深入探讨滇池环境的历史变迁,理解滇池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滇池是云南省的重要名片,结合滇池的环境变迁,应用环境史、口述史的理论与方法能够深化滇池的研究,对政府环境保护的决策能够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以此促进云南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推动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起到积极学术指导意义。

 

 

撰稿:米善军 唐红梅

审阅:

校对:唐红梅

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