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统一、权威的环境数据一直是我国环境管理的短板。《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明确,排污许可制度将为环境保护税、环境统计、排污权交易等工作提供统一的污染排放数据,这个数据就是排污许可管理形成的实际排放量。
实际排放量如何确定?
确定实际排放量的基本原则是,企业自行核算为主、环保部门监管执法为准、公众社会监督为补充。
企业自行核算为主:环保部门制定发布实际排放量核算技术规范,既指导企业自主核算实际排放量,又规范环保部门校核实际排放量,同时也可为社会公众监督提供参考。实际排放量核定方法采用的优先顺序,依次是在线监测法、手工监测法、物料衡算及排放因子法。对于应当安装而未安装在线监测设备的污染源及污染因子,以及数据缺失的情形,在实际排放量核算技术规范中,制定惩罚性的核算方法,鼓励企业按规定安装和维护在线监测设备。企业在线监测数据可以作为环保部门监管执法的依据。
生态环境部正在按行业制定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指南,规范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点位、频次、因子、方法、信息记录等要求。企业根据许可证要求,按期核算实际排放量,并定期申报、公开。
环保部门监管执法为准:采用同一计算方法,当监督性监测核算的实际排放量与符合要求的企业在线监测、手工监测等核算的实际排放量不一致时,相应时段实际排放量以监督性监测为准。
公众社会监督为补充:环保部制定的实际排放量核算技术规范,以及排污单位实际排放量信息向社会公开,公众可以对认为存在问题的提出质疑,进行举报或向有关部门提供调查线索。
排污许可形成的数据,能否作为环境保护税的依据?
通过数据共享,排污许可管理形成的企业实际排放量,将作为环境保护税征收的主要依据。环保部与税务总局对数据共享已经达成一致意见。
根据有关文件规定,环保部门应当向税务机关交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中获取的信息,包括排污单位信息、污染物排放口、排放污染物种类、污染物排放数据等。税务机关应当依据环保部门交送的排污单位信息进行纳税人识别;纳税人持有排污许可证的,其污染物排放口按照排污许可证载明的污染物排放口确定。
纳税人申报的污染物排放数据与环保部门交送的数据不一致的,按照环保部门交送的数据计税。
排污许可制度关于自行监测、自证守法的设计,能起到引导企业诚信申报、诚信纳税的作用;而环境保护税对应税大气和水污染物主动减排的税收减免设计,也会激励企业主动防治和减排,客观上助力于排污许可制度“按证排污”的落实。
排污许可管理依据的《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是一个动态更新名录,现在被纳入的管理对象只有《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的排放大气和水污染物的企业。而环境保护税的征收对象包括产生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的企业。所以,现阶段的数据共享主要在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企业。随着法律法规最新要求和环境管理需要的变化,《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会进行动态更新,届时与环保税数据共享的范围会进一步扩大。
排污许可管理数据,可以为排污权交易提供多大空间?
排污权是政府给予企业对环境容量资源或者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使用权,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予以确认。我国的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早已开始试点,主要是企业从政府获取环境容量指标。目前,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与总量控制政策的关联并不明显,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污染物减排手段存在。
排污许可制度改革后,总量控制落实在排污许可证上,这样,以排污许可证为凭证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及交易,便与总量控制制度衔接了起来,成为排污许可制度落实总量减排的市场手段。企事业单位在履行法定义务的基础上,通过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技术改造升级等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削减量,以排污许可证为依据,可按规定在市场交易,以激励排污单位主动减排。
排污许可证是排污权的确认凭证,但不能简单地以许可排放量和实际排放量的差值作为可交易的量。排污单位通过技术进步、深度治理,实际减少的单位产品排放量,才可以按规定在市场交易出售。此外,实施排污权交易还应充分考虑环境质量改善的需求,要确保排污权交易不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在环境容量小的地区,对排污许可证所规定的排污单位许可排放量有更严格的要求,所以有偿使用的标准也就更高,可交易的空间也就更小。
排污许可证是排污交易的管理载体,企业进行排污权交易的量、来源和去向均应在许可证中载明,环保部门将按排污权交易后的排放量进行监管执法。
落实排污许可,将为环境统计提供什么样的数据?
环境统计数据应该客观反应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工作情况,为环境决策、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是环境管理的基础工作。随着环境管理精细化程度的提高,环境统计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虽然同出环保部门,但有些地区的环境统计数据与排污收费等其他环境数据存在不一致,甚至差异很大。缺乏统一、权威的环境数据,给环境管理造成极大困扰。以总量控制为例,如果没有相对真实的环境统计数据做基础,造成环境污染底数和环境容量基数不清,就难以保证目标削减量科学准确。
环境统计虽然有《环境统计管理办法》作为法律支撑,但缺乏处罚依据,也没有形成有效监督。同样是以企业自报为主获取污染物排放数据,排污许可通过自行监测等制度设计和数据不实等的法律责任,为数据的相对真实提供了保障。
排污许可制度的落实,加上相关法律制度保障,会使固定污染源污染物排放数据真实、及时,这将成为环境统计等环境制度的统一基础数据。同时,环境统计也是许可证执行的结果,每年地方的环境统计结果可以作为核查许可证制度执行状况的依据。
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已建成并在逐步完善,通过实行全国统一的排污许可证编码,统一收集、存储、管理排污许可证信息,实现各级联网、数据集成、信息共享,形成的固定源污染物排放数据,将作为环境保护税、环境统计、排污权交易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的统一数据来源,为固定污染源协同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