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3日,城环所组织召开《厦门市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研究》项目专家咨询会。来自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环保部政策研究中心、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项目执行组长庄贵阳研究员主持。庄贵阳研究员指出,《厦门市低碳城市创新发展研究》项目是厦门市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研局共同开展的院地合作项目之一,旨在为厦门市低碳城市建设提出创新性的思路与建议。此次会议目的就是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修改和完善项目成果,并部署未来项目的研究工作。
厦门市发改委环资处李碧莲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孙晶处长分别就项目合作的背景做了介绍,对项目取得的中期成果进行了肯定,并提出具体的项目需求和下一步工作期望。随后课题组成员李萌副研究员、张莹副研究员、罗栋燊博士后、薄凡博士生分别围绕能源、产业、交通、建筑、消费、管理等六大部分进行了工作进展及要点汇报。与会专家和领导在听取了项目组的汇报后,纷纷肯定了项目组取得的中期成果,并提出了许多极具建设性和指导性的建议。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蒋兆理副司长指出,厦门是最早的低碳试点城市,也是最早的改革开放城市。从地理位置、与国际的联系角度来看,厦门与东南亚的联系密切,但这几年厦门与同是沿海开放城市的深圳相比,没有像大家所期望的那样引领全国低碳发展。此次项目研究是一个契机,应对厦门整个城市的低碳发展做一个整体梳理,提出一个明确的、既积极又脚踏实地的达峰目标,围绕达峰年份梳理、归纳、总结与提炼厦门取得的成效及明确下一步主攻方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厦门要站在全国与东南亚的角度来探讨低碳创新发展,进一步总结低碳发展经验和提炼低碳创新亮点,给全国及其他城市低碳发展提供一个典范。由于土地短缺等因素,厦门不可能大规模引进人口,适合建立国际化大都市,将来低碳创新发展可以从金融、研发、会展、旅游和物流等五个方面加大建设,重塑厦门改革开放初期的辉煌。厦门的产业发展不能就产业而论产业,应在这五个方面跳出产业自身发展的限制,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角度,发现厦门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从而提出低碳创新发展战略。具体而言,厦门的低碳发展离不开交通、建筑和能源,目前各个城市都力争低碳发展,厦门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如厦门的BRT做得比较好,但公共交通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联系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在建筑方面,厦门面临着岛内旧城改造和岛外新城建设,在这些方面要对标国际先进城市,如瑞典马尔默、斯德哥尔摩、丹麦的哥本哈根等措施,参照它们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舍弃大街区、大交通的规划模式,建设小而精的城市,建设紧凑型街区,这将有利于降低能耗和保证街区的就业与生活的便利性。
潘家华所长认为,蒋兆理副司长提出的紧凑型街区建议对集美和海沧新区建设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城市低碳创新发展方面,我们应该注重低碳细胞建设,这是一个低碳创新发展的创新点和亮点。目前我们在能源、交通与建筑等方面提得比较多,但在低碳细胞单元建设提得比较少。各种太阳能设备、地热和建筑单元、住宅单元等都是一个低碳细胞单元,把这些低碳细胞单元有机组合起来的话,就能做到近零碳排放。如果将来在建筑和交通方面能把各个低碳细胞单元有效的组合起来,使得整个社会的神经网络也是低碳的,就能把社会上的各种资源和能源浪费通过这个神经网络消减掉。
与会专家还就厦门市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绿色金融、政策优先选项等提出了建议。庄贵阳研究员代表项目组感谢各位专家和领导提出的宝贵建议,将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成果,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研究,同时提炼总结核心项目成果,向中央有关部门报送智库研究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