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聚焦

国内要闻

首页 >> 生态聚焦 >> 国内要闻 >> 正文

28地区获批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发布日期:2020-09-08    作者:     来源:     点击:

日前,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发布通知,将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辽宁省大连市、辽宁省朝阳市等28个地区作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并明确了5大任务。

      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而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日趋凸显,已经并将持续影响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人居环境质量、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影响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68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关于印发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根据不同的城市气候风险、城市功能和城市规模,在全国选择30个左右典型城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针对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开展前瞻性和创新性探索,强化城市气候敏感脆弱领域、区域和人群的适应行动,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221日,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了28个地区作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28个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内蒙古自治区1个:呼和浩特市

辽宁省2个:大连市、朝阳市

浙江省1个:丽水市

安徽省2个:合肥市、淮北市

江西省1个:九江市

山东省1个:济南市

河南省1个:安阳市

湖北省2个:武汉市、十堰市

湖南省2个:常德市、岳阳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1个:百色市

海南省1个:海口市

重庆市2个:壁山区、潼南区

四川省1个:广元市

贵州省2个:六盘水市、毕节市(赫章县)

陕西省2个:商洛市、西咸新区

甘肃省2个:白银市、庆阳市(西峰区)

青海省1个:西宁市(湟中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个:库尔勒市、阿克苏市(拜城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市

1、什么是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

    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是指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能够有效应对暴雨、雷电、强风、雾霾、高温、干旱、尘沙、霜冻、积雪、冰雹等恶劣气候,保障城市生命线系统正常运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生态安全相对可靠的城市。

2、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目标

       以全面提升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为核心,坚持因地制宜、科学适应,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完善政策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完善相关规划建设标准,到2020年,试点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适应能力显著提高,公众意识显著增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典型范例城市,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3、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要做些啥?

1、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城市发展目标体系,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修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标准,健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管理体系。

2、出台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优化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布局,针对强降水、高温、干旱、台风、冰冻、雾霾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修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标准。

3、积极应对热岛效应和城市内涝,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实施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加快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化推广。

4、保留并逐步修复城市河网水系,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

5、鼓励应用PPP等模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等。使试点地区成为安全发展、节水节材、防灾减灾、生态建设等有关政策集成应用和综合示范平台。

4、关于气候适应型城市这些城市在行动

合肥市

       考虑极端气候事件对城市的持续性影响,今后合肥将把适应气候的理念落实到城市规划中、建设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并重点针对脆弱领域、脆弱区域和脆弱人群开展适应行动,探索新时期合肥适应气候变化的模式和有效途径。

住进被动房享受适宜的微气候

       根据试点方案,合肥还将充分考虑本地气象条件、自然资源、生活居住习惯,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和利用景观、生态绿化等措施,增强自然通风和日照,减少热岛效应,避免冷风对建筑的影响。采用节能型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加强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广。

2020年,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设计、施工执行率均达到100%;全面推进太阳能光热及浅层地能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采用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建造的建筑面积累计达40%,新建建筑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比例达50%,装配式建筑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预制装配率达到65%以上。

空中云水或可用来降温除霾

       在大气中,其实存在很多液态水和固态水,总称空中云水,靠人工科技干预可以直接开发利用为水资源,尤其是高温、雾霾天气下用来降温和除霾更有用武之地。

      今后,合肥将持续增强城市供水能力,加快推进淠史杭区引水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巢湖瓦埠湖段)、龙河口饮水工程、驷马山引江工程建设,引大别山、长江等区域优质水源入肥。最终,形成利用两湖(巢湖、瓦埠湖)、三库(董铺、大房郢、众兴)、四渠(淠河总干渠、龙河口通道、驷马山引江、引江济淮)的水源格局。

      按照优水生活、湖水生产、江水补源,分类供水的原则进行水源配置。

2020年合肥市城市需水总配置量达到17亿立方米,水厂建设总规模为278万立方米/日。并实行用水总量控制管理,综合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空中云水和再生水。

新建调蓄池能装下361个游泳池的雨水

面对近年来不断增强的夏季暴雨,全市计划新建调蓄设施48座,足足可容纳361个标准游泳池的雨水,从容化解大自然带来的水患风险。

合肥将完善海绵城市建设,维持和恢复城市绿地与水体的吸水、渗水、净水能力。除了大面积建设森林绿地,最大限度恢复城市土地自然生态肌理外,减轻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在河流下游和城郊接合部还要打造更多湿地。

2020年,海绵城市占城市建成区面积比重超过20%,到2030年,海绵城市占城市建成区面积比重超过80%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将更快送达公众

未来,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信息至少能提前15-20分钟送达受影响地区的公众,受灾地区的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缩短到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

合肥将加强气象监测体系建设,实施合肥大城市智慧气象金云工程、巢湖生态综合治理气象保障工程、合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工程、现代化气象基础设施保障工程等。

打造城乡绿廊环巢湖将添次环路绿道

合肥将实施生态空间优化行动,对环巢湖生态示范区、江淮分水岭脊线、水源地保护区、新桥机场周边、高速公路沿线等城市生态具有决定性影响区域,开展植树造林,提升完善城市森林圈水平,打造林带穿境、纵横交错、层次多样的城乡绿廊


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