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位于武汉西南,长江、汉江夹境而过,多条高速、国道在此交汇,交通四通八达。
生态资源是蔡甸区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最持久的独特资源和宝贵财富。拥有九真山、嵩阳山两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国际级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后官湖国家级湿地公园、索子长河和桐湖省级湿地公园,28个主要湖泊和近百座山体。自然禀赋良好的生态环境构筑大武汉近郊最优质的生态空间。
近几年来,蔡甸区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核心竞争力打造,探索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打造武汉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2013年10月,蔡甸区被环境保护部列入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成为湖北省首批、武汉市首家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试点单位,2016年8月,湖北省环委会通过了蔡甸区省级生态区的考核验收,2017年底,湖北省环保厅评审通过了《蔡甸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17—2024)》,由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蔡甸区着力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建设环保型工业园区49.55平方公里。实施新引进工业企业“零散工业点归并”集中规范管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高科技项目,基本形成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钢结构、轻工日化及节能环保等五大支柱产业,有效促进了生产空间集约高效和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了工业污染的有效控制和合理利用。
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行清洁种植、清洁养殖和农药、化肥减量生产方式,蔡甸区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力打造“菜篮子”产品主要供给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农业现代示范区,已建成“三品一标”种植面积39.67万亩;建成智能配肥站,实现科学配方、合理施肥,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0万亩;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9.99%。蔡甸区已成为国家级无公害莲藕种植标准化示范区、莲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被誉为“中国莲藕之乡”。
发展健康服务、现代商贸、生态旅游等新业态,蔡甸区着力构建绿色服务业体系。引进世茂嘉年华、和记黄埔商贸城、中核世纪广场等一批商业综合体项目,并陆续建成投入运营,实现了现代商贸业发展质的飞跃。发展各类农业观光游、农事体验游、生态休闲游,促进旅游产业规模化、专业化,2017年,全区接待游客370.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54亿元。
集聚科技发展要素推动绿色发展,蔡甸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全区引进绿色创业企业75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引进的创新环保、科隆农业等企业成为全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着力打造全市固体废弃物综合资源化处理基地、科研开发教育中心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示范中心。2017年,全区共完成高新技术产值271.73亿元,同比增长45.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44%。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重点发展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新兴产业,打造智能装备研发制造集群。推进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建成科技孵化器27.42万平方米。
铭记“绿色决定生死”,拓展绿色发展空间
坚持“底线思维”,保护好山水资源,蔡甸区大力实施生态景区建设。重点打造十大生态景区,推进千户生态农庄、千亩现代生态农业体验园、千亩世茂嘉年华休闲体验区建设,发展万顷芦苇海、万顷野莲花海、万顷油菜花海、万亩彩叶园、万亩花卉产业园等生态观赏项目。后官湖湿地公园沿湖建设120公里郊野绿道固化湖岸线,很好地保护了湖泊。这个公园连续几年成功举办“环中国”国际自行车赛、全国公开水域游泳锦标赛、武汉半程马拉松等重大赛事。后官湖成为国内知名的全民健身运动新地标。2015年,蔡甸区获评全国“十佳休闲运动城市”。
划定生态红线,保护修复自然生态,蔡甸区构建“人水相亲、城水相依”的生态框架。强力推进国际标准湿地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四大湿地的生态治理重点工程。编制实施28个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并实行“湖长制”管理,全面关停沿湖生猪畜禽养殖场,拆除湖泊河流围网、拦网养殖4.7万亩,取缔珍珠养殖7000多亩,既有效保护了湖泊河流水质,又提高了水产品品质。沉湖牌水产品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
出台生态保护规划,蔡甸区提升园林绿化层次。大力推广植树造林,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6.5%。坚持“一路一景”、“一园一景”,全区骨干道路高标准配套园林绿化景观,建成了汉江江滩公园,绿地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全区基本形成以绿地为基础、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小区和庭院绿化为依托、以街头游园绿化为亮点的综合绿化体系。蔡甸区先后荣获“湖北省绿化模范区”和“美丽中国之旅全国十佳绿色生态城市”,列为武汉市唯一的“湖北省林业生态示范创建单位”。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抓住武汉市“1+6”城市建设的机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蔡甸区大力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突出生态环保示范与产业创新,高标准规划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建成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地下管网信息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全面推进智慧环保、智慧水务、智慧医疗、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工地等示范项目,形成“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新型城市形态。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新型城镇,将生态文明融入小城镇建设,构建起空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完善的城镇体系。全区已创建各级生态村238个(全区288个行政村),占比达82.6%,已创建生态乡镇11个(其中省级生态乡镇6个,市级生态乡镇5个),占比达92%。
强化公民生态教育,增强公民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和社会风尚,蔡甸区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创建、共享创建生态文化氛围。共创建绿色社区30个,绿色企业20个,绿色酒店4家,绿色学校21个,绿色家庭2845个。引导更多的单位、家庭和个人成为生态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全区现有各类民间绿色环保组织40余个,环保志愿者近万人致力于山体保护、湖泊保护、环保监督等公益事业,已成为蔡甸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已成为蔡甸区城乡居民的共识。
创新监管方式与机制,保护生态推动绿色发展
利用先进环保技术依法综合整治,持续改善环境,蔡甸区实施截污治污源头控制工程。运用互联网+环保技术,建成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将沿湖12家重点涉水排污单位全部纳入在线监控,督促全区36家涉水排污单位全部安装污水处理设施。湖泊水质稳中有升,主要湖泊水质全部达Ⅲ类以上。深入实施“压煤、抑尘、治烟、控车”工作,推进武汉华夏玻璃等37家单位完成降尘设施治理改造、东进塑胶等12家企业完成使用清洁燃料改造,全区7 家大型加油站实现油气回收。2014年底起,主城区及中法新城范围内全面禁放鞭炮。截至目前,共淘汰黄标车1.3万余辆,严查冒黑烟机动车。近年来,全区环境空气质量全市排名靠前。
以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生态建设,不断探索完善绿色发展制度,蔡甸区健全绿色发展保障机制。
创新项目准入制度,把节能环保作为招商引资的“第一标准”,坚持实行环保“一票否决”,严控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入驻。近年来,通过落实严格的土地预审、环境评价、节能评估审查等审批条件,坚持环保程度招商引资原则,坚决杜绝“两高一资”项目落户,对27个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建设项目予以了否决,将25家涉及重金属污染、化工行业的企业拒之门外,涉及投资近10亿元。
创新生态环境激励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对限制发展工业的中西部街乡镇,加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考核权重,加大“三农”资金和民生领域投入力度,街乡镇引进的工业项目全部进入区级工业园区,实行税收按比例分成,力促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每年年初,将湖泊保护、园林绿化、山体复绿、污水治理、污染企业关停等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全区绩效考核范畴,层层分解落实到工业园区和街乡镇,考核结果与单位业绩、评先、奖励挂钩,严格奖惩兑现。
近年来,蔡甸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吸引了一批优质工业项目和新兴产业项目,拉动投资100亿元。中法两国将投资近千亿元打造“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
蔡甸区已迈向新目标,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