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

生态教育

首页 >> 生态文化 >> 生态教育 >> 正文

昆明这样保护生物多样性

发布日期:2021-09-14    作者:     来源:     点击:

昆明这样保护生物多样性

      作为COP15承办地,昆明市有自然条件上的“先天优势”。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举措,则为昆明提供了“后天条件”。

  昆明市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抓紧抓实,并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昆明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着眼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水平,多措并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守好生物多样性宝库,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督和执法力度。

  昆明市位于云南中部湖盆群的中心地带,是滇中高原的主体,自然生态系统相对丰富。昆明市建立健全了野生动植物保护长效机制,“十三五”以来,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国土绿化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保护地体系,加大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为野生动植物留出了足够的生存空间。加强对候鸟越冬地、繁殖地、迁飞通道等重点区域的巡护和看守,开展就地、近地、迁地保护,抢救性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根据调查核实,截至今年5月,昆明有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89种,其中陆生野生动物71种、野生植物18种。

  近年来,昆明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制定并实施《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十三五”实施方案》,聘请驻昆植物、动物、生态、林学等专业人员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委员会,针对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湿地等保护工作设立专家委员会,研究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建议,为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提供决策咨询。在国家及云南省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昆明市结合实际,制定了《昆明市轿子雪山保护和管理条例》《昆明市市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性条例、办法或细则,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法治保障。建立公安、海关、生态环境、林业草原、农业农村等多部门合作的协调机制,不断加大对破坏生物多样性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和物种资源出入境的执法检查力度。

  此外,昆明还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开展了各类现状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组织实施各类自然保护地勘界定标工作,在自然保护区已累计建立和布设边界及功能分区界桩(碑)1577个。全市6个自然保护区累计建立管护站(点)10个,3个市属自然保护区均已建立电子监控(监测)系统或平台,已初步实现重点区域和点位的全天候适时电子监测网络。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市湿地面积达到90.68万亩,建立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类型的保护地14个,面积225万亩。在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次监测到林麝、白腹锦鸡等珍稀野生动物,观察到的鸟类比保护区设立前多62种。

  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昆明市还拥有一批如中科院、高校等生物多样性科技大军,以科技创新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驶入“快车道”。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市牵头持续开展滇池土著鱼、极小种群物种培育增殖工作。富民枳这种原本在地球上已野生绝灭的濒危植物,通过人工栽培育苗,现已在富民基地成活6390株,实现了物种的原生地野外回归,有望实现自我繁殖,从而彻底摆脱濒危状态。

  滇池环湖湿地建设,则为滇池构建了一道生态屏障。如今,湖滨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加快恢复,目前已有鱼类23种,鸟类增加到139种,植物增加到303种,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以及金线鲃、滇池银白鱼等土著鱼类重新出现,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鸟类彩鹮和白眉鸭、消失30多年的野生鸬鹚再现滇池,环滇池湿地获得了“中国最美湿地”称号。在滇池保护治理中,科研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团队立足滇池生态恢复研究了近40年“花鱼蚌”立体生态模型,将为滇池修复提供从工程治理为主逐渐转向本土物种回归、重现的多元立体平衡的生物多样性方案。在COP15召开之际,让滇池重现雪白淡雅的海菜花盛开水面、滇池金线鲃游弋穿行、背角无齿蚌栖息的美好场景。


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