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机构改革中,生态环境部的职能得到加强,实现了“五个打通”,即,地上和地下打通,岸上和水里打通,陆地和海洋打通,城市和农村打通,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打通,这五个打通体现了进一步整合职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目前改革进展如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如何落实改革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今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与之前相比有何不同?是否有新增加的数据和内容?
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司司长在生态环境部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中央机构改革中,生态环境部的职能、职责范围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原生态环境部的基础上组建生态环境部,在职能上重点加强了生态环境制度制定、监测与评估、监督执法和督察问责等方面的职能。现在这项工作正在按照中央的有关部署和安排有条不紊地推进。
介绍,按照机构改革要求,目前相关部委的有关司局已经划转到生态生态环境部,比如说原国家发改委的气候变化司、原国家海洋局的海洋环境保护司、原南水北调办公室水保司已经到生态环境部办公,下一步将待中央批复生态环境部三定方案后,再进一步推进相关具体工作。
这次中央机构改革特别提出要统一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是第一次提出来由生态环境部统一负责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对于如何落实中央精神,我的理解是:生态环境监测要实现三个统一、一个加强。一是统一生态环境监测的规划布局和网络建设,建成“一张网”。二是统一生态环境标准规范,形成“一套标准体系”。三是统一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和信息发布,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一个声音”。一个加强就是加强监督管理,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最近发布的2017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就是贯彻中央机构改革精神,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的一个具体行动。今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增加了编制部门,扩大了数据的来源,与往年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一是公报的名称发生了变化,由环境状况公报更名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不仅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同时更加突出了生态的状况,增加了生态方面的数据。二是公报增加了气候变化的内容。三是增加了农业面源的内容,将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纳入了公报内容,分别是37.8%、38.8%、64%和82%左右。四是增加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内容,对818个县域的生态环境年际变化进行了评估。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