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经济推进绿色发展
绿色经济是以节约能源资源为目标、以生态科技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新能源革命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宗旨是经济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其核心是人力资本、生态资本、人造资本、社会资本存量不断增加,实现绿色GDP的稳步增长。发展绿色经济并不只是单纯追求生态而付出其他方面的极大代价,而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生态文明的经济建设就是实现经济的绿色化。从微观看,发展绿色经济就是要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用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促进绿色企业的发展,推动绿色产品的有效供给,同时大力提倡绿色生活,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从中观看,发展绿色经济就是要使部门经济、地区经济、集团经济绿色化,通过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规模结构的绿色化,实现产业的绿色升级、分类和分布,探索绿色经济结构的演化规律,揭示经济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绿色联系;从宏观看,发展绿色经济就是要不断降低国民经济中能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的行业比重,推动整个宏观经济的绿色化进程。
2009年3月,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纲要》,呼吁各国实施绿色新政;2011年发布的《迈向绿色经济:通向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 面向政策制定者的综合报告》认为,2009—2050年,每年将全球生产总值的2%投资于主要经济部门中,便可实现绿色经济转型。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取得了较大进展,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速度加快,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得到强化,节能环保产业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绿色消费策应供给侧改革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不断提高。2017年中国环保企业接近4万家,就业人数超过300万人,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1.35万亿元,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达到2.4%,环保产业的服务领域覆盖了水气渣治理、环境的资源再生利用、环境服务业、绿色产品、土壤修复、仪器装备等。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关于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通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等,都提出发展绿色生产模式,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之路。《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轻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纺织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建材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稀土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民用爆炸物品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增材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推进绿色发展的中国工业发展道路。
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通过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我国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持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绿色发展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还提出促进绿色产品消费和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扩大绿色产品采购范围,逐步将绿色采购制度扩展至国有企业。加强对企业和居民采购绿色产品的引导,鼓励地方采取补贴、积分奖励等方式促进绿色消费。推动电商平台设立绿色产品销售专区。加强绿色产品和服务认证管理,完善认证机构信用监管机制。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引领全社会提升绿色电力消费。严厉打击虚标绿色产品行为,有关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厉行节约,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开展宣传、培训和成效评估。扎实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进过度包装治理,推动生产经营者遵守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提升交通系统智能化水平,积极引导绿色出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脏乱差,打造宜居生活环境。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
《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强化法律法规支撑,健全绿色收费价格机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完善绿色标准、绿色认证体系和统计监测制度,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绿色经济的发展方向是新的“五通一平”,“五通”是指通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能源,“一平”是指一个公平创业和竞争的环境,未来是知识的驱动,更是智慧和数据的驱动。
从改变经济发展的能源结构角度看,发展绿色经济就是要发展低碳经济;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看,发展绿色经济就是要推进清洁生产,实行节能减排;从资源利用程度看,发展绿色经济就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资源节约的角度看,发展绿色经济就是要发展共享经济。从产业结构角度看,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当前要大力发展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融合的新兴产业。从消费层面看,就是要实行绿色的生活方式。
二、低碳经济改变能源结构
低碳经济是一种通过发展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产业结构、低碳技术体系,倡导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以低碳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低碳经济的核心。低碳经济将打造全新的生态系统,对政府行为、企业活动、民众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当前看,低碳经济是要造就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长远看,低碳经济是打造一个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重要途径。欧盟持续引领向低碳经济的转变,据《BP世界能源展望(2018年版)》显示,到2040年,欧盟通过渐进转型,碳排放将比2016年下降超过35%,单位GDP碳排放是世界平均值的50%,所消费的能源约为其在1975年的消费量,而GDP规模是1975年的3倍,非化石能源能满足40%的能源需求,高于世界平均的25%。
中国的经济是以煤为主要能源的“高碳经济”,近几十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是在人口数量巨大、人均收入低、能源强度大、能源结构不合理的条件实现的,它给中国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透支。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消费主要依靠煤炭。从能源消费构成来看,2019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7.7%,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3.4%,石油约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8.9%。中国能源以燃煤为主不仅燃料消耗量大、消耗强度高,而且能源利用率低。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从外部因素看,是为了履行《京都议定书》和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在政治上体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对世界应负起的责任。从内部因素看,发展低碳经济,可以促进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使有限的能源投入能有更多的产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以先进的低碳技术作为支撑。要使化石能源得到高效清洁利用和大力发挥新能源,实现传统产业低碳化,实现工业热电联产和工业余热、余压、余能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生产工艺节能技术,建设低碳城市,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十三五”期间,在28个城市开展了气候适应城市试点工作,开展了3批共6个省区81个城市低碳省市试点建设,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统筹协调。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部门分工》提出,通过低碳引领能源革命,打造低碳产业体系,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加快区域低碳发展。《清洁能源消纳行动计划(2018—2010年)》提出,要建立清洁能源消纳的长效机制。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突出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以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倒逼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改善。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
当前,许多国家承诺要大幅度消减碳排放量并在未来实现“净零排放”。虽然全球碳排放仍将继续,但不会增加,排放可以被大气等量吸收而达到平衡。欧盟、日本、韩国等110多个国家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表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三、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降低投入减少排放
1.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指把综合性预防的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提高效率和降低对人类安全和环境造成的风险。清洁生产是关于产品和制造产品过程中预防污染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法。清洁生产对产品的生产过程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其实质是一种物耗和能耗最小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
清洁生产的过程包括三个方面:对生产过程而言,它包括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淘汰有毒有害材料,减少“三废”和有害物质的产生量;通过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少废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对产品来讲,清洁生产是从原料的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有害影响。对服务来说,清洁生产是指将预防性环境战略结合到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等的设计和提供的服务中。因此,清洁生产的实质,是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工艺技术与设备维护管理等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控制,从生产源头上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控制污染产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1993年,中国开始启动清洁生产工作;2002年6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2月29日修改。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关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意见》,相关清洁生产标准也相继推出,中央财政也设立了清洁生产专项资金,极大地推进了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
《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程序的规定》、《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技术导则》、《工业清洁生产推行“十二五”规划》、《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十三五”规划纲要》、《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等,对实施清洁生产作出了规定。
清洁生产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和客观要求,是防治工业污染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模式,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内在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发展绿色建筑,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
2.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中国是世界上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降低能耗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1997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通过,2007年10月修订,2016年7月修改,旨在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11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节能减排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十三五”规划纲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三五”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石油发展“十三五”规划》、《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计划(2017—2019年)》、《半导体照明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国家节水行动方案》等,都就节约能源、控制排放、推进绿色发展作出了规定。
“十三五”期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快速增长的局面,截至2019年底,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2%,提前完成了“十三五”约束性目标。碳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提前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目标。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19年比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15%,相当于节能4.8亿吨标准煤,节约能源的成本,大约节约了4000亿元。中国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60%,通过城镇既有居民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运行效率,有效地改善了人居环境,惠及2100多万户居民。201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55%,目前中国也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国家。2019年与2016年相比,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由81立方米降至60.8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52.8立方米降至38.4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42提高到0.559。
“十四五”期间,我国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坚持质量目标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结构减排,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结构加快优化调整。
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机关单位、公民等各类社会主体的责任,促使公民自觉履行节能和环保义务。
四、循环经济充分利用资源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经济活动过程。
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减量化”是指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上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是指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是指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面对经济发展中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中国正在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近十多年来,中国的循环经济快速发展。《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领域的地方法规。《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互联网+”绿色生态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等,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2021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科学编制新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依法依规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准入标准,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鼓励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鼓励化工等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
发展循环经济,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工业集中地区或开发区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同时有计划、分步骤地在一些地方开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已经累计确定了5批100个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6批49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5批100个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区)。2005—2013年,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全国资源消耗强度改善34.7%、废物排放强度改善46%,污染物处置率上升74.6%,循环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从2005年的基数100上升到2013年的137.6。
2018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下降到0.52吨标准煤/万元,比1953年降低43.1%。2019年,中国的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4576.7亿元,同比增长12.01%,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利润总额达到237.4亿元,同比增长9.30%。
五、共享经济节约资源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资源,这种资源在不用时会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共享经济将社会上的各种资源重新配置、整合和优化,使其发挥最大作用。
共享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的3个趋势(共享经济、社群经济、虚拟经济)之一,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人们通过互联网共享能源、信息和实物,使用权代替了所有权,共享价值代替了交换价值。
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应用为共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区块链打造新型平台经济,开启共享经济新时代。当前,发展共享经济,能助力大众创新,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灵活就业,扩大有效供给,灵活配置资源,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从资源节约的角度看,共享经济能大幅度提高现有资源存量的使用率、提升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当前,共享经济正逐步渗透包括知识、技能、信息资源等服务领域。
共享经济的崛起,在产品、空间、知识、劳务、技能、资金、生产能力等方面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服务业,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和联动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对个人闲置资源、企业闲置资源、公共闲置资源的不断分享,共享经济跨领域、多层次整合资源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突破资源、环境的困境,将闲置资源与外部市场的有效需求对接起来,大幅提升综合承载力,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思想方式,带来巨大的商业变革和社会变革。
《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为32828亿元,位居前三的生活服务、生产能力、知识技能领域分别为17300亿元、9205亿元和3063亿元;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8亿人,参与提供服务者人数约7800万人,平台企业员工数为623万人;共享经济直接融资规模为714亿元;网约车客运量占出租车总客运量的比重达到37.1%,在线外卖收入占全国餐饮业收入的比重达到12.4%,共享出行服务支出占城乡居民交通支出的比重为11.4%,共享住宿收入占全国住宿业客房收入的比重达到7.3%,共享物流收入占公路物流总收入的比重达到1.65%。2016—2019年,网约车用户在网民中的普及率由32.3%提高到47.4%,在线外卖用户普及率由30%提高到51.6%,共享住宿用户普及率由5%提高到9.7%,共享医疗用户普及率由14%提高到21%。
《关于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关于做好引导和规范共享经济健康良性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创新消费理念,大力发展分享经济,支持发展就业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