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生态专栏

首页 >> 学术前沿 >> 生态专栏 >> 正文

独家解读十九大:一项重大方略,一幅美丽画卷

发布日期:2020-09-27    作者:     来源:     点击: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这个重大战略选择,高瞻远瞩,博大精深,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历史性、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可行性。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方略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项基本方略进行了集中阐述, 并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新发展理念”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基本方略中,都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新变革、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些阐述和论断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指引和最高原则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正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问题一样,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突显为社会和政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人类发展史证明,人与自然,对立则两伤,互搏将自灭;和谐则双赢,共生乃大道。

西方工业文明信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界应该满足人类的无限欲望,所以尽管曾经非常辉煌,三百年创造了相当于此前传统社会总和的社会财富,但也消耗了亿万年的自然储备,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痛定思痛,开始修正对自然的态度,修正自己的发展道路。

我们对自然的态度,也经历了深刻调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们就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无节制地开发自然,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巨大的历史性变化。

十九大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定为新时代基本方略,顺应历史,把握现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自然观,也是我们向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自然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具有时代高度和时代特色。

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这样一些生态思想要义,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儒家倡导的中庸之道,影响着人对自然的态度,体现为分寸、节制、平衡、和谐。把握了这个度,就有了回旋空间,才可能维持长久。这是政治智慧、生活智慧,也是生态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孔子、荀子等先哲的经典名言以及著名诗句和治家格言,阐述科学自然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从改变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开始,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不要试图征服老天爷。

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存在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 遵循自然规律利用自然,但不能与自然为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自然观,深刻体现了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我们所面对的自然,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我们进行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都必须把尊重自然规律作为第一准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人类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自然,无论这种意愿是源于自私,还是出于善意。

保护自然的前提是尊重,最大尊重是顺应,顺应的主要表现就是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例如生态修复,就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搞什么大树进城,不能以为什么情况下都可人进沙退。要等得起自然恢复的时间,相信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们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的指导思想和实践遵循

毫无疑问,只要社会经济发展,就必然有资源消耗,就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与保护是一对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打破了发展与保护对立的思维束缚。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同。如何把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治国理政的必答课题。发展与保护实现平衡的最佳状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表现为经济得到更充分的、更高质量的、更有效率的、更加公平的、更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又能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人和自然的需求都得到充分满足。

党的十九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定为新时代基本方略,使我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把握更加准确、科学。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证明,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文化认同的过程。

据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的最新研究报告(2015 年度)显示,省级地方生态经济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生活质量,都呈明显的正相关性。

浙江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生态经济始终处于全国前列,经济总量也连续多年都是全国最高的省份之一;同时,生态生活排名也处在前列,生态文化排名更是全国第一。浙江实践的标志性意义在于,保护了绿水青山,就能留住金山银山,就可以提高幸福指数,绿水青山就是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而海南呈现的, 则是另一个生动样本。海南的生态空间状况和生态空间进步率这两项指标,在全国都排名第一,生态经济进步率排名全国前三。这说明发展与保护可以兼得,可以双赢,可以协同推进。

历来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著称的贵州,则探索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的绿色发展之路。贵州是生态大省,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现在生态经济进步率已经排名全国第一,标志着绿水青山正在转化为金山银山。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一项重要方略,体现于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对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基本方略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战略要求,我们应该深入领会,全面落实。

要深化一个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树立和践行一个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坚持一项基本国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强化一个观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坚守一个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坚定一个态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明确一个目标,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朝着一个既定方向阔步前进, 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极具画面感的形象阐述,勾勒出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

美丽中国,应该什么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就此铺展。

美丽中国之美,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然之美,是美丽中国的基础条件;生活之美,是美丽中国的根本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是美丽中国的本质内涵。

天蓝水碧,云卷云舒,河清海晏,月朗星疏,是大自然应有的美丽景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安居乐业,享受自然,是生活的美好状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人与自然都得到充分尊重和充分发展,展现出该有的极致。

美丽中国的愿景,可望亦可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按照党的十九大描绘的蓝图,从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 年到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 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个时间表催人奋进,令人鼓舞。在此之前,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发展战略是,到21 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十九大报告确定的发展目标,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调整为2035 年,足足提前了十五年。两个15的战略安排,充分表明了党的自信,人民的自信。

十九大不仅制定了宏伟蓝图,而且明确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战略。

十九大报告浓墨重彩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重点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变革、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十九大报告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等四个方面,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部署,力度更大、措施更严、要求更高,对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能让透支的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元气;让美丽的自然真正自然起来,江河可以自然流淌,树木可以自然茁壮,鸡鸭牛羊可以自然成长,瓜果可以自然熟。展望未来,新时代一定是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文化素质全面提升、生态资产协同增长的美好时代,一定会呈现出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华大千气象。

(来源:《中国生态文明》杂志)

生态文明智慧 生态文明智慧